4月20日,在位于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族乡努尔加村的昌吉市新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里,饲养员哈知别克·少列提正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地为圈舍中的奶牛喂饲料。
努尔加村是一个远近知名的牧业村,畜牧业是当地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区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像努尔加村这样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村庄越来越多。
合作共赢 带领群众致富
走进努尔加村,街道干净,房屋整齐,道路两旁柳树的新芽萌发着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搬迁到山下定居的哈萨克族牧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奶牛,多的人家养三五头,拴在村口路边,嚼食着没有粉碎的玉米秸秆,冬天也没有暖圈,消毒、防疫、鲜奶品质都无保障,还给乡村环境带来污染。
“以前大多采用分散式经营,自产自销,增收缓慢。”努尔加村村民哈迪力江·朱曼说,他和妻子玛依古丽·阔别根加入合作社以后大大增加了收入。
2009年,该村退伍军人张峰发起并动员11位牧民在努尔加村成立昌吉市新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了一间“托牛所”。
“要改变‘粗放型’养殖的困境,必须发展现代畜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合作之路。”张峰说。
合作社成立之初,哈知别克便将自家的5头牛托管到合作社,现在他的妻子和妹妹都在合作社上班,每人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加上入托牛的分红,收入可观。
“规模化的养殖让我们收入翻番,也告别了繁重劳作。”哈知别克说,“就想在这好好干,多学点技术,多攒点钱,以后自己创业。”
“托养”模式示范带动了农牧民科学养殖,实现了养殖户和合作社双赢,昌吉市新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和经验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得到推广。
抱团取暖 整合优势资源
“合作社培育的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羊的产肉率、产毛率,养了这么多年的羊,现在才知道羊究竟该怎么养。”村民热依扎别克·阿斯哈尔说。
曾经是贫困户的他和妻子2012年加入昌吉市天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托管100只羊,年底分红就拿到2万元,加上夫妻二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年收入近10万元,顺利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个合作社是张峰和村民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建立起来的。
早年间,各村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着规模小、经营不规范、效益差、生存难等实际,以及草场长期过度放牧、畜草生态失衡的不可持续难题。2016年以来,张峰带领村民大胆探索,盘活“僵尸”专业合作社,组建了昌吉市布尔列斯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按照产业延伸、循环利用等原则,构建富民“产业发展联盟”。
联合社吸引了1200多户农牧民加入,走上了牲畜托管入股、资金入股、土地联营、草场联营,农牧民进入养牛场、养羊场工作等多元化的增收之路。2020年,社员户均年收入8万多元。
村里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阿山汗·木黑亚提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出生的阿山汗高中毕业后来到合作社上班,如今已经是新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生产的副场长,年薪有近10万元。“合作社模式发展现代化养殖,能带动村民致富,我要多学习,在这里好好发展。”阿山汗说。
融合发展 做精做深产业
4月20日,50岁的村民叶尔肯·卡列尼开着厢式货车载着饲料驶进村庄,叶尔肯是发展现代化畜牧养殖最早的受益者之一。
家里的5头牛托管到合作社,自己和妻子在合作社上班,两人每月收入6000元。叶尔肯干了4年,攒钱买了一辆汽车,开始跑运输,给村民和合作社运送牛和饲料,每年收入15万元。
“日子现在越来越好了,村子里又在发展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我的运输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叶尔肯说。
张峰带领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宽产业联动,推进多元化、复合型经营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我们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做了整体规划,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张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