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达十几米的巨大蓝色罐子不停旋转,倒入的动物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就在这不断旋转的过程中,变成了可以直接还田利用的“沃土”——这“神奇”的一幕发生在5月18日举行的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援建文昌街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运行仪式上,一个能变废为宝的“大家伙”让参会者啧啧称奇。
发酵罐可以将垃圾、粪便等废弃物发酵加工成还田的肥料。
据介绍,现场这个大罐子是一个大型发酵罐,它是长清区文昌街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中的重要一环。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中最基础的环节之一,而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又是生态振兴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也是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等基层面临的重点、难点。为解决这个难题,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邱建峰和队员到长清以后做了深入的调研,走访多个企业和村庄,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后,在孙庄村、潘庄村引进新技术开展起了治理试点。
臭气漫天、垃圾四散、水质黑浑的河沟、水塘,是如何达到如今水质达标、可以养鱼的理想效果呢?这得益于长清区文昌街道选择的一项微生物治理技术。
谈及这项新技术,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邱建峰在现场做起了“讲解员”:“我们从需要整治的河沟、水塘中取得水样后,送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指标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配方研制,最后,只需要将配制出的微生物制剂撒到需要整治的河沟水塘,便能‘一步到位’,实现这魔术般的效果。”
工作人员介绍长清区文昌街道农村污水治理方式以及效果。
“以前这条水沟污染很严重,现在水清了甚至鱼也能成活,但我们只投放了三次微生物制剂,全程也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 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军指着水体治理前后变化的照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敢保证现在治理好的水沟池塘里养的鱼是否能吃,但鱼能成活就已经说明了这个治理有多么******的成效。”
按照测算,一个村如果投资建一个传统的污水处理厂,最少四五十万元,年运营费一二十万,治理成本高,对乡村来说更是个不小的负担。而“微生物技术一步法”投资少、易操作、*********,一个村每年费用一两万,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污水水质,有效解决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治理达到无臭味、无悬浮物、能养鱼、农田灌溉的标准。
据悉,孙庄村和潘庄村的污水治理,经过省环保厅专业检测机构的检测,都达到了灌溉水的标准。
工作人员正在将制作完成的微生物菌肥装袋。
污染水体治理用上了新技术,农村废弃物处理也“不甘落后”。废弃物在发酵罐中变成肥料后,根据农作物的差别,在“沃土”中添加不同的菌种进行再加工,又能成为可以流入市场售卖的优质有机肥。该套设备的技术来自于山东劲牛集团,具有投资成本少、成本低、二次污染小等优点。项目建成后,能有效解决文昌街道2万余亩农作物秸秆、6000余亩蔬菜废弃物和2万余亩苗木树叶枝条的处理难题,还能每年增加集体收入6-10万元。不仅处理了生活垃圾,减少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变废物为宝贝,给村集体带来了收入。
如今,水更绿了,景色也更美了,当地老百姓都看到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都不住地对服务队竖起大拇指。
“以前光听变废为宝这几个字,根本不知道废弃物到底怎么变成宝,得知能提高村集体收入,我才知道了这四个字的意义,感谢乡村振兴服务队,相信孙庄的明天一定会更好!”现场围观的村民感慨道。
早在2018年9月,山东省开创性派出乡村振兴服务队奔赴省内各地,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9年7月,在“万名干部下基层”的号召下,由山东省财政厅二级调研员邱剑峰带队的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来到文昌街道,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实践探索。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国家交给山东的重要任务,我们作为其中一支队伍,必须完成自己的任务!”在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邱剑峰看来,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都做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服务队的任务就是“帮忙”和“服务”。
如今,随着新项目的落成运行,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的队员们更加铆足了劲,奔走在乡村道路上,他们要给乡村留下更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种下更多“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