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是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茶类。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等环节,促使了茶叶内含物质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形成了红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健康效应。近期,浙江大学农学院王岳飞教授团队在红茶品质形成与健康功能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该团队前期采用感官评估和代谢组学分析了不同加工参数对紫鹃红茶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发现苯乙醛和谷氨酰胺分别与紫鹃红茶的香气和滋味有着显著相关性,为紫鹃红茶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了参考。在随后的研究中,该团队发现富氧发酵可以降低儿茶素、黄酮苷、酚酸等物质含量,增加茶黄素及部分鲜味氨基酸含量,从而降低红茶苦涩味、增加鲜味改善滋味品质。氧浓度增加可以促进儿茶素、黄酮苷和酚酸类氧化,儿茶素氧化可以偶联氨基酸降解形成挥发性物质及促进部分酚酸类物质氧化,为解析红茶品质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非挥发物质的改变不仅影响产品品质,同样也会影响其保健功效。11月份,该团队在《Food & Func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紫娟红茶加工过程中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影响对暴露于尼古丁的人胚胎嗅鞘细胞的保护潜力”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紫鹃红茶在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工序中分别发生着以蛋白质水解、儿茶素氧化、儿茶素和黄酮苷氧化及氨基酸转化为主的代谢物变化。其中,茶黄素、部分氨基酸和黄酮苷的变化在紫鹃红茶对尼古丁诱导的人口腔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具有显著影响,提示通过改善红茶加工工艺来富集特定活性成分,从而增强红茶特殊功能可作为茶叶产品加工创新的新思路。
12月份,该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红茶通过小鼠的肠-肺轴减轻颗粒物诱发的肺损伤”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在日常饮茶浓度下紫娟红茶能缓解PM诱导的小鼠肺部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并通过乙醇沉淀法得到了乙醇可溶组分和乙醇沉淀组分,发现了分离的两个组分比红茶本身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进一步通过粪菌移植验证了肠道微生物在红茶及保护PM诱导小鼠肺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并提示毛螺菌科NK4A136组可能是乙醇沉淀组分调控的核心肠道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紫娟红茶通过肠—肺轴缓解PM对小鼠的肺损伤,为日常饮茶的保健功效的提供了理论参考。(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