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

黄河彩篮里孕育绿色梦想

——

2022-03-14 21:25:03

黄河岸,草莓香甜,蔬菜鲜嫩,林芝喜丰收,桑黄填空白……去年以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黄河岸边的赵木川“黄河彩篮”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上,果蔬飘香,“新鲜”品种不断。

“这是今年新生产的孢子粉,这些灵芝子实体将加工成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粉胶囊、灵芝孢子油、灵芝养生茶、灵芝盆景等系列产品后推向市场。”基地负责人李鸿昌向记者介绍,去年,这里首次引进的林芝喜获丰收,这在全省也尚属首次。

民和县属青海东部门户,处黄河、湟水谷地,气候温润,被誉为青海东部的“瓜果之乡”。多年前,李鸿昌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播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多年后,这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转型

李鸿昌出生在民和县川口镇米拉湾村的一个农村家庭,曾当过两年的兵,退役后被分配到民和县外贸铁合金厂做起了冶炼工人。1996年企业买断,李鸿昌拿到了2万元的买断资金,靠着这2万元起家闯市场,做起了小规模的硅铁生意。

2000年,他拿出几年积蓄,在当时民和的“硅铁走廊”承包了一家铁合金厂,做起了硅铁冶炼销售,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硅铁老板”。

李鸿昌告诉记者,当时他的硅铁销售市场基本都在南方沿海发达城市,“让我没想到的是,那里的客户非常喜欢青海的农特产品,每次向沿海地区客户发货的时候,他们都会让我顺便捎带一些青海的牛羊肉、虫草、枸杞等。”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冷链运输发达,他就在捎带给客户的牛羊肉包装箱内放几块冰块,随着运送硅铁的车带过去。

这样的“带货”,一晃就是七八年。

“既然南方沿海地区的消费者这么看好青海的农特产品,那我何不尝试转型生态农业,向他们推介配送青海的农特产品呢?”李鸿昌的脑海里开始萌发了产业转型的念头。

2008年,伴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民和县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老鸦峡“硅铁走廊”掀起了一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改革。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革,李鸿昌原本可以把生产工艺改造提升后搬迁到民和工业园继续做见效快的硅铁生意。但他并没有延续“硅铁之路”,而是从工业跨到了农业,开始在农业领域耕耘新天地。

决定转型后,李鸿昌就打定主意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唱好现代生态农业“生意经”。

耕耘

2012年,李鸿昌注册成立了青海绿宝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建成了北山牦牛谷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目前,牦牛年饲养出栏量达600多头,保证稳定年存栏200余头。这些牛肉在分割加工包装后,通过电商渠道登上了省外消费者的餐桌。

地处黄河沿岸的官亭镇赵木川村气候温润,光热、土地资源丰富,是民和县“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依托绿色生态的资源禀赋,2016年,李鸿昌在15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下,自筹1000万元,流转土地780亩,建成100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打造了民和县官亭镇“黄河彩篮”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

基地以打造高原富硒灵芝、精细蔬菜种植为目标,聘请安徽和山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种植管理,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方式,积极推进灵芝、蔬菜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基地温室种植灵芝30栋、精细果蔬70栋,采用无公害生产,积极推动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年产优质无公害蔬菜210吨、果品15吨、灵芝孢子粉及子实体10吨,产值达1800余万元。

同时,基地流转的官亭镇赵木川、河沿村780亩土地,每年流转费就达到50万元,使400余户农户受益,还带动近百名当地村民务工增收,年人均务工收入达2万余元。

“在这里做长期工,一年工资收入2.5万元,还有3亩地的流转费2400元,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呢!”赵木川村村民周兴宝告诉记者。

振兴

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在做好北山牦牛谷养殖基地和赵木川“黄河彩篮”种植基地的同时,李鸿昌着力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上寻找新的增长极。

2018年,在614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下,李鸿昌自筹1000多万元,在民和县西沟乡复兴村建成了面积7000平方米,集青海特色农副产品开发、生产、销售、配送等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

目前,这个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正式上线了产能500吨的牛羊肉分割生产线、年产150万罐的牦牛罐头生产线、年产300万瓶的辣椒酱生产线以及小杂粮加工生产线。注册IS食品安全许可证5大类48个单品,申报企业标准12项,申请专利2个,注册公共商标10个。

据李鸿昌介绍,企业已形成“公司+基地+生产+电商销售”的农业全产业链模式。2021年仅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就加工农副产品1100吨,实现产值1200余万元。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分红170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200余万元,扶持带动周边10个村271户1300余人实现脱贫增收。

在灵芝产业上,他将利用200万元东西部协作扶持资金,建设灵芝菌棒车间,引进菌棒培育技术,形成年生产椴木灵芝菌棒300万棒的规模,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可带动全县5家种植合作社、400户农户种植灵芝,并开发灵芝切片、灵芝养生茶、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等系列产品,实现从菌棒制作、规模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的“民和灵芝”产业闭环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灵芝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民和产业振兴,助力农民增收。

对于下一步发展,李鸿昌表示,将以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通过建设符合市场准入要求及标准化生产线,将初级农产品变为品牌商品,拓展市场对高原“绿色、生态、安全”食品的需求和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以“基地+农户+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的经营模式,形成上游以电商销售、下游对接大农业产业,以种养殖基地对接农户形成多方参与、多节点合作、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架构,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作者:石延寿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