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观点 >

较大人口规模的偏远自然村如何更好发展

——

2022-07-27 09:52:11

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通过一批批美丽乡村创建,带动了乡村面貌、农业产业和农民生活大幅提升,但在美丽乡村普惠、乡村产业共推、公共服务均衡等方面,仍存在全域辐射、向自然村延伸不够的问题,一些较大人口规模偏远自然村的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从这些自然村的现状看,主要存在“四个不足”。一是地处偏远、区位优势的先天不足,杭州市113个较大人口规模偏远自然村中,有99个地处偏远山区,75个距离县城50公里以上,在乡村建设中难以得到上级重视、争取财政资金扶持、获得工商资本投入。二是人口外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足,呈现人口逐步减少、年轻人才难留、结构逐步老化趋势,因致富困难、生活不便,群众对整体搬迁意愿强烈。三是投入偏少、公共服务配套不足,这些村大部分为山区地形,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基数大、资金耗费高,导致配套投入不足。四是产业单一、增收致富的后劲不足,耕地小块分散、产业结构单一,规模经营不成气候,“两山”转化通道不多,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后劲不足,生活水平还不够富裕。

对此,杭州市农业农村局以重点推进美丽普惠、乡村建设、集成改革、产业升级四大行动为突破口,推动较大人口规模偏远自然村发展建设。

实施“美丽乡村普惠”行动,让偏远自然村环境美起来。在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未来乡村的基础上,将美丽乡村普惠政策向自然村(组)延伸,统筹推进乡村环境美化、人居品质靓化扩面提升工程。

实施“基础设施提档”行动,让偏远自然村面貌好起来。专门出台《杭州市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统筹部门资源优势,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公路畅通、供水保障、清洁能源、数字乡村、农田灌溉等工程向自然村(组)延伸,实现村组公路硬化、电网改造升级、广电通信网络、饮水安全保障全覆盖,改变自然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实施“公共服务集成”行动,让偏远自然村生活便利起来。按照普惠、共享、可及要求,充分发挥老乡镇所在村的中心效应,试点推进一批区域性乡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综合集成教育、医疗、养老、幼托、文体等资源,探索形成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杭州模式、配套标准和运维机制,带动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行动,让偏远自然村百姓富起来。用好杭州市整乡镇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偏远自然村地域特点、产业特色,畅通“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路径,指导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做强本地特色产业,打响本地特色品牌。鼓励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田园经济、电商经济、旅游经济、文创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

此外,针对较大人口规模偏远自然村发展建设受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争取各级重视,创新制度机制,形成较大人口规模偏远自然村建设的合力。在工作机制上,上下联动、凝聚合力,市级统筹、县级主体、镇村实施。在招才纳贤上,借助人才抓建设,鼓励引导乡村运营师、职业经理人等农创客进村入户,培育壮大乡村“土专家”“田秀才”力量队伍,持续激发乡贤、能人、匠人等回归积极因素,全面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偏远自然村建设。在落实资金上,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并借助“联乡结村”帮扶集团优势,加大对偏远自然村建设发展支持,鼓励县、乡两级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偏远自然村建设和运维管理,同时建立村企结对、部门包村、领导包联等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偏远自然村建设,拓宽资金保障渠道。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