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APEC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特别关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11月,目前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自其成立以来,APEC成员间的最惠国关税平均水平由成立初的17%已经大幅下降到目前的5%多一点,成员间贸易总额增长了近7倍,亚太成为世界上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发展。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和回头浪。在此背景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11月15日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正式签署,中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共同推动的《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于11月12日在第23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公开发布,两大历史性区域合作盛事将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极大地增强了亚太地区和全世界人民对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信心,也使得人们对即将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有了更多期待。
本次APEC会议为什么备受期待
亚太区域合作是当前全球化继续发展和世界经济重返国家间密切合作轨道的重要希望。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陷入有效需求不足和增长动力缺失的困境,加之近年来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贸易战和强制推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催生了保护主义、各种排外主义的盛行,给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贸合作带来巨大伤害。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难控,全球经济有可能陷入进一步衰退。在此关头,世界高度关注本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待这次会议能够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全球疫情防控、经贸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有新的推进,能够给全球化发展、国家间经贸合作和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带来新的动力。
亚太区域合作继续发展有助于为全球多边主义和区域一体化合作提供新的发展引擎和支撑。区域合作体制受益于世贸组织多边机制所构筑的国际自由开放贸易投资环境,但近年来其发展也遭遇困难和挫折。而APEC一直与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相互促进,是全球多边经贸体制坚定且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世界期待本次APEC会议能够为全球多边主义和区域一体化合作提供新的发展动能。
同样重要的是,亚太区域合作近期呈现出新气象,这有助于推动今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区域一体化特别是《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即FTAAP建设方面有新的行动和突破,这将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贸合作注入新的驱动力。近期RCEP的签署和《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公开发布,使得此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特别是FTAAP的推进上备受期待。FTAAP一旦建成,将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有活力的东亚地区深度连接起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外溢作用将前所未有地有利于弘扬互利共赢理念,凝聚国家间合作共识,引领和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使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经济从APEC合作中受益。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亚太区域合作有助于加强和推进亚太地区和全球价值链合作,防范系统性风险,实现综合性收益。亚太地区是全球价值链中连接最为密集的地区,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发展给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升级以及贸易投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动力。亚太地区合作顺应和利用好这一趋势,可以在未来全球产业链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整合中获得进一步的优势,在全球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中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在全球价值链的组建和重构中获得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仅是最终产品优势。
中国在APEC的未来发展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面对全球化逆流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勇于承担使命担当,向国际社会传达了正能量。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和RCEP签署过程中,中国的积极影响力有目共睹。
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之一,中国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力量,着眼APEC的未来发展,中国将与APEC各成员一道携手,积极推动亚太区域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推动亚太区域一体化建设,为将亚太区域打造成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示范区,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和世界经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亚太地区成员在文化、经济发展形态和政治制度以及各种利益诉求方面存在异质性和多样性,这就特别需要区域内成员间的合作具有较强包容性。中国在推进亚太区域合作过程中积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推动决策形成过程中充分尊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能力大小不同的成员。在2020年后的APEC发展中,中国将继续与各成员共同高唱互利共赢,反对相互排斥,积极推动亚太合作机制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的区域一体化机制。
亚太地区还是中国对外开展经济政治交往最密切的区域,也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利益关联度最为密切的地区。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将与亚太伙伴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以互谅互让和协商合作精神凝聚共识,推动APEC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作者:刘贞晔,系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