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微信朋友圈传出河南省宝丰县民间艺人王亚锋的核雕工艺品。看着那些用小桃核雕刻出的一件件精巧别致、活灵活现的猴子、海螺、竹篮等手工艺画面,不禁激起了记者一探究竟的欲望。
核雕,作为用果核雕刻工艺品的一种技艺,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的核雕,宋代中期就有文字记载,兴盛于明清时期。传统核雕因取材的不同,分为橄榄雕、核桃雕、桃核雕等。
今年47岁的王亚锋是宝丰县城东闹店镇李官营村村民,从其高祖时已经做桃核雕。1989年,14岁的王亚锋跟着祖父王长水学习祖传的84种桃核雕技艺;遗憾的是,1999年,其祖父王长水猝然离世时,王亚锋仅娴熟掌握了40种样式的桃核雕。
30多年来,无论身在何处,王亚锋都随身带着自己的雕刻工具,见到精美的桃核就如获至宝地收藏起来,待夜阑人静的时候,便蜗居于斗室,操刀进行细细雕琢,乐此不疲。
正在雕刻的王亚锋
据王亚峰介绍,过去,在宝丰县域,因桃核雕的取材、刀法、样式不一样,分有30多个派系。宝丰县城东部,以闹店镇南的香山为界,主要分为北山派和南山派,其家桃核雕属于北山派系。在那个年代,桃核雕这种技艺不能养家糊口,只是木匠们的外修课和业余爱好,学的人少,且家传的还是只传男不传女,三年学艺,六年出师,学着非常不容易。拜师入门的,不仅要学绘画、刀法,还学桃核炮制方法等;不拜师,跟老师学的,只能学一些浅层次刀法技艺等。因此,现在宝丰做传统核雕的已寥寥无几。
王亚锋家传的桃核雕选材为阳历七月后桃核。在做工上,他们按照祖传的“美女多削肩,壮士扛大肚……”等二十多句歌诀,因势象形构图,凭着特制的四把刀和一把锉,在桃核上挫、冲、削、挖、挑、滑,一件精巧别致的工艺品便活脱脱地展现在面前。这些歌诀凝练地概括了桃核雕的取材、打核、晒核、刀法、审美等。
桃核雕小八件是其祖传下来的成套中最完整的,其他的均为整套中部分物件。桃核雕小八件即是:海螺、猴子、元宝、官印、鱼、竹篮、秤砣、长命锁。海螺寓意为多子多福;猴子寓意为封侯拜相;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官印寓意为掌印;鱼寓意年年有余;竹篮(桃篮)寓意女子勤俭持家;平即秤砣,中国的秦代,只有官家有秤,在雕刻上演变为桃子代表秤砣,寓意平安、掌握平衡;长命锁寓意为健康长寿……这些工艺品体现了几代人的勤劳、智慧,也寄寓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材料是做好核雕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手艺,也做不出精美的核雕工艺品。选核是做好核雕很关键很重的一步。不同桃树种的有不同的桃核。同一棵树种的桃核,也有形状大小不一的区别,且每个桃核有不同的不规则的麻纹分布和孔洞。
“做核不像核,选核下功夫”,王亚锋祖上根据当地、当时桃树树种,桃核形状质地等,总结出了“什么样桃核,适宜做什么样传统的核雕物件”。为此,他家祖传的84种核雕物件都有对应的桃树桃核。现在,有些桃树种已经绝迹,没有了做对应物件的桃核,即便做,做出的也只是劣品,也就不再做了。
核雕不像是绘画和石雕,按照胸有成竹的构思,用笔和斧凿,在材料上尽情挥洒,做出心仪的作品。王亚锋介绍,做桃核雕,很难按照事先规划确定创作方向。雕刻前,要先按照传统的方法对桃核进行清洗、晾晒等特别处理。然后,对桃核进行认真揣摩,按照材质天然的大小、形状、麻纹等,“因势象形”去布局、构思,找到桃核与心中物象基本相契合后,再下刀雕刻。雕刻时,遵循“大件不露底,小件不伤花”等原则用刀,即做大件物品时,刀不能伤到里面桃核;做小件器物时,只能顺着桃核的表面麻纹去做,不能改变桃核上固有纹理;做人物时,人脸一定要避开孔洞,衣袂飘带要与自然麻纹相符合……
王亚锋展示雕刻好的作品
常言说,“三分雕,七分盘”。核雕做成后,要在手里不停地盘,才能使其呈现出透亮的光泽。盘玩方法分为“武盘”和“文盘”。“武盘”即把两个做成的物件,放在一个手里,进行长时间的盘玩,但“武盘”会造成物件表面纹路损伤,光泽不自然,内行人很少利用这种方法;“文盘”即把一个做成的物件,放在一个手里不停地盘玩,使手上的油和汗慢慢浸透到工艺品上;“文盘”较慢,但盘出的物件纹理不变,颜色由黄色变为很自然的棕红色,且呈现出温润的玉质感和柔和的光亮度。
“前些年,听说俺家这种几辈人传下来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唯一的嫡系传人,我觉得这种手艺断了、丢了老可惜!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就放弃了在外打工,专门回来做核雕。这样,既传承发展了传统手工艺,月收入比在外打工还强!” 王亚锋高兴地说。
王亚峰表示,“下一步,将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进一步挖掘传承好这种技艺,并把传统手工雕刻和机制雕刻结合起来,创新发展,发扬光大,书写人生精彩,记录时代发展,雕刻出生活的精彩,为乡村振兴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郭明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