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无锡11月21日电 (记者 孙权)2020年11月21日,是钱钟书诞辰110周年。在位于江苏无锡的钱钟书故居里,“绳武堂前话梁溪”系列公益讲座如期开讲。
讲座中,通过几位家乡人的回忆,人们对钱钟书的怀念和认知也有了更加真切而具体地呈现。
“钱绳武堂”内景。 孙权 摄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其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越,是我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等。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新街巷30号-1、32号,其中30号-1挂有“绳武堂”匾额,又称“钱绳武堂”。
此番参与讲座的三位无锡人张大年、刘桂秋和陈瑞农,他们因种种机缘巧合,与钱钟书有过学术上的交流、事务上的交往,还有关于书中人物性格的探讨。
陈瑞农将自己与钱钟书的往来信件捐赠给钱钟书故居。 孙权 摄“关于《围城》的文学评论,钱钟书先生收到过很多,但他基本不予理会。我作为家乡后辈却得到了先生的回复,十分‘幸运’。”今年80岁的张大年是无锡三高中退休教师,他回忆起跟钱钟书的交集时说,“先生谦和、不媚俗。”
1985年,张大年写了一篇名为《围城新论》的文章,驳斥当时主流评论认为方鸿渐‘分裂人格’的观点,提出方鸿渐其实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此文辗转来到钱钟书手中,钱钟书也很快回信,并给出“极妙”二字的评价。
刘桂秋讲述与钱钟书的通信经历。 孙权 摄从1985年至1990年,张大年跟钱钟书的通信有四五封。“他这么一位大家,能跟我这么一个家乡的普通教师坦陈内心,也说明他对家乡有眷恋。”
“《水经注》中的两处描写,是后世许多诗、文、赋中‘游鱼若乘空之喻’的最早源头,但其实不然。”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说,自己与钱钟书书信交往,始于《管锥编》中文学专业领域的探讨。
1991年1月,本着学术求真的态度,刘桂秋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宜都山川记》中的记载,或是‘游鱼若乘空’这名喻的最早源头”的意思。
张大年出示了自己与钱钟书的往来信件。 孙权 摄当时,刘桂秋没指望钱钟书会给自己这个无名后辈回信。但十几天后,刘桂秋收到了钱钟书的回信。回信中,钱钟书告知刘桂秋,自己已将刘的新发现交给《管锥编》的责任编辑,请其于第三次印刷时补入,并注明出自刘桂秋。
“世人都说钱钟书先生狂傲,因为他有才,但其实他也有谦和的一面,他对读者来信中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意见,从来都是虚怀若谷,欣然接受,这是一代大家的真正风范。”刘桂秋说,自己从不搞收藏,但钱钟书的回信,是他的“镇宅之宝”。
原无锡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陈瑞农回忆,1981年夏,他与同事在整理实物时发现了钱钟书的17册手书日记,这些日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书写公正娟秀,是研究钱钟书的第一手资料。
后来,陈瑞农想办法找到了钱钟书在北京的住址,给他发了信。1982年9月至10月,钱钟书先后给陈瑞农回了两封信,就日记处理事宜进行沟通。
200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钱钟书故居。为保证故居质量,陈瑞农和杨绛通了40多分钟的电话,中间提到了钱钟书日记的事,杨绛对此表示感谢。“他们夫妇心地纯真,平易近人。”陈瑞农说。
2018年,陈瑞农向钱钟书故居捐赠了钱钟书写给他的两封信。如今,这两封信是故居的重要展品。
作为从无锡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家乡人对钱钟书的爱戴和关注也在与日俱增。
无锡钱钟书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周立超告诉记者,为纪念钱钟书诞辰110周年,除上述讲座外,今年故居还举行了《商埠春秋》新书首发仪式,该书的作者钱钟汉,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弟。
此外,镌刻着钱钟书、杨绛伉俪诸多往事的老屋——无锡新街巷32号目前也正在修复中,这里承载着钱钟书、杨绛的乡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