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王一凡 吴怡
最近几篇关于“985相亲局”的文章刷屏了,文章讲的是一群名校毕业生正在以学历为大前提筛选结婚对象。
有观者非常反感,表示这种相亲是一种现代性的倒退,伤害了爱情的“浪漫”,他们强调爱情应该是不带标签不计条件,而作为精英阶层的“985们”更应该跳出保守的婚恋价值。
也有人表示理解,在什么都“内卷”的今天,婚恋也很难免俗。而作为个体,似乎只能去适应这种竞争,为婚姻层层加码的他们,不过是在缓解对未来的不安。
阳君是一家婚恋机构的创始人,85后,本科毕业于北大。他对婚恋市场上的“内卷”有着直击灵魂的观察和拷问。
以下内容是阳君对澎湃新闻记者的讲述。
我是婚恋机构“相遇未名”的创始人阳君,我从2013年开始创业,现在有大概15个同事,公司业务每年都在以20%的规模平稳增长。
“相遇未名”平台创始人 阳君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我们的婚恋机构是严肃交友平台,这是相对于其他非严肃交友平台来说的,后者的客户年龄是比我们小三到五岁的,因为在那个年纪往往不计较感情的结果。但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是希望以结婚为目的,那就更需要我们这样的机构了,因为都是付费的,这样就能传递一个他希望有一个长期的关系的信号,我们也会做资料审核确保真实性。
虽然我也是北大出来的,但我的公司没有强调是名校婚恋平台,没有设置硬性的学历门槛,比如不是985那你就不能来。因为我们最早是从北大校友圈做起来的,同学、同事会相互推荐;我们也会向知乎等一些社区投放广告,所以平台85%的客户还是毕业于985、211或海外名校。
婚恋“内卷”的表现
现在都提“内卷”,在婚恋市场,内卷这个词也是很有解释力的。比如女性客户会去整容,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是内卷的表现!在其他条件没办法短时间内去改变,这种相貌上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男生的参与度和后续联系都会更好。
这种内卷体现在男性客户上是金钱方面,比如有的男生会把父母养老钱拿来买房,甚至是借一些消费贷,没钱硬要把钱凑上来,这就是婚恋市场中男性内卷化的典型体现。
关于“男性会透支父母的养老钱”,这里面比较复杂,有的时候父母宁愿把这个钱给出来,他要让房产证上写他儿子的名字,要不然到时候万一离婚分出去一半,得先确定是婚前的财产。
我观察到,从房价开始出现大幅度上涨之后,一系列怪现象就来了。
人与人之间因为房产开始有实质性的差异了,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深刻植入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所以说一旦出现这种不均之后,你不自觉地会跟别人比较,在房产的坐标中去看待自己,而这种比较在相亲和婚恋市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0年代,原来大家虽然有些差异,有干部家庭,有工人家庭,但是干部也就比工人多挣一点儿,基本上差不多,我找谁都可以,没必要再去找婚恋机构了,比如我身边10个单身,10个全是我可以去选的。
但现在可变了,我身边还是这10个人,但这10个人已经拉开了很大的一个层次了,有些人有10套房,有些人有一套房,有些人一套也没有;有些人有一套房但有贷款,有些人一套房没有贷款。因为在一线城市一套房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它导致人和人的差异非常大,这时候我身边虽然还是这10个人,但这10个人并不都是我可以选的了。
房子的影响有多大?我们遇到一些男生比较有才华,但就是缺物质,被女生一个又一个地拒绝。我们在服务期是给他回复的,到后面他一直来问,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复了,确实挺令人惋惜和无奈的。
另一方面,北京的离异女客户有5套房,平时其他离异的女生是不受欢迎的,但她可完全不一样,信息挂出来之后,特别多男生应征。
在我创业之初,也就是七年前,婚恋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功利,换言之,也没有这么“卷”, 一个是价值还多元一些,比如看重才华什么的,而现在男生就是要有钱,女生就是得漂亮。
现在现实的人越来越多,强调房子和户口,婚姻越来越基于社会经济地位,这几年愿意找门当户对的比例显然越来越高。有些男性也会明确要求女方有房,或者女方至少有在京购房的能力,而且不是少数。
比较看重婚姻的社会经济功能的客户在我的客户里占到六成。当然也不都是现实的,也有很多是来找真爱的,我自己就撮合成功好几对。
这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深思。当个体获得社会跃迁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婚姻便成为了实现阶层跃迁或者巩固阶层的筹码。
婚恋内卷化对女性的伤害更大
从我们公司的资源池来讲,男比女是45:55,在所有婚介机构里算相对均衡的,但是付费会员中男比女是3:7,女性会员更愿意付费。这两组数据的对比本身就说明了女性更焦虑。
大部分男性客户脱单的时间远远短于女性客户。
我认为这是因为男性目的性更强,有时候,他们哪怕心里觉得可能不太匹配。而我们很多时候能给男生找到很匹配的,毕竟这个市场显性的优质女性要多于男性。
就像记者跟我说的,一方面这些女性好像更焦虑一些,但同时又很有耐心,配对很慢。
女性群体的处境更复杂。首先,婚恋市场女多男少。而男性又倾向于去找一个稍微不如自己的女性,这就造成了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女生剩下,而所谓“剩女”就是这些女性当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人。
还有,传统上认为男性在结婚的时候必须要有房子,一些男生无法承受一线城市买房的压力,他就退而求其次去二三线城市了,那就又走了一批可供一线城市女性选择的男性。
最后,还是与中国的文化有关。女性到了30岁要面临非常多的压力,同辈压力和家庭压力。如果她到了30岁还单身,很多人就会想,你怎么到了30还不结婚,是不是有问题?
有的客户找到我们,她是本来“一人一猫”挺滋润的,突然参加了闺蜜的婚礼,看到人家“幸福的眼泪”受刺激了,还有一类客户,本来可能是不婚的,但是周五的人都有家有娃了,她失去了原来的圈子了,滋生了孤独感。
据我们观察,女性27岁基本是一个巅峰期,过了27岁之后,尤其接近30岁时是非常焦虑的,在平台上付费的女性也更多。但是从女性自身来看,她越焦虑的时候反而越会有非理性预期,这使得她脱单变慢。
我也观察到一些有点残忍的现象,比如说,很多女性她本来比较内敛,但她面对内卷的状况就得去适应,把自己变得很主动。哪怕是没话找话,她也要表现主动一点,即便跟对方没什么可聊,也要主动去聊,她们会逼着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大学的时候女生像花一样,是受追捧的,而到了27岁就开始转折,女生的黄金择偶时间是前置的,男生则是后置的。从现实出发,我可能会建议女性朋友们在大学就把自己的终身大事解决掉。
那些不需要“卷”的人
有的人有了更多的资源,也就有了向下兼容的可能性,就不用“卷”了。
换言之,条件特别好的用户大部分都比较随心,找什么样都没关系。
我有一个客户问我,是应该听从父母找一个门当户对的,还是应该更听从内心找物质条件不那么好的、能一起养狗打游戏、特文艺会弹吉他的小哥哥。我告诉她,因为你家足够有钱了,就听从你的内心,喜欢谁找谁。
后来我回访的时候她说自己很幸福,能够不follow世俗的标准,那她就不需要来我这儿购买服务了。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能很坚定地不在意周围人的看法,也不在乎家庭的压力,那么她也可以不参与到这个婚恋的“内卷”当中。
在内卷当中占弱势地位的女性是那些年龄上稍微大的,外形上不具有明显优势的。这种人我也往往不建议她们来婚恋机构,因为相比来婚恋机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反而更加容易。
婚恋机构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她的劣势在这里就会被放大得很明显,如果不符合这些世俗的标准,你在这个游戏里不占优势,不如就不玩。
如之前所说,女性更多成为婚恋内卷的受害者。30+的女性其实还是相当大的一个群体,她们在这个过程中变“佛系”了,至少过了三十以后,在心态上“退出”了,开始认为这个游戏我玩也行,不玩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