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3人 九旬幸存者仍在等一句道歉

——

2020-11-26 11:15:40

“我现在已经91岁了,我不知道未来还能来参加几次家祭。希望有生之年,日本政府亲口对我说一声‘对不起’……”11月25日,庚子年十月十一,天气阴沉。上午9时30分,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哭墙)前举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死难者遗属家庭代表夏淑琴、葛道荣、石秀英、马庭宝、路洪才、艾义英、余昌祥及去世幸存者梅秀英家属、梅寿兰家属来到现场,祭奠亲人。

  家祭活动现场家祭活动现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文/摄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3人

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历史见证者正在凋零。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73人。

缅怀

《献花曲》响起,仪仗队抬出祭奠花篮。张建军馆长代表江东门纪念馆、夏淑琴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整理花圈挽联。全体人员手持菊花三鞠躬……

“今天,我们与9家共25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家人,一起在这里缅怀83年前遇难的亲人和同胞,献上鲜花表达追思之情”,馆长张建军表示,历史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即便这种传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身边名单墙上密密麻麻、一个个的名字仿佛一直在诉说,提醒我们不要回避、不要遗忘曾经血淋淋的伤痛。”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之子黄兴华回忆:“83年前的冬月,我母亲一家六口人在南京平家岗被日军残忍杀害,母亲每天躲到山上才勉强活下来。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今年来参加家祭活动,就是要悼念在那场屠杀中逝去的亲人和同胞,就是要一代代传承祖辈受害的历史记忆,就是要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同胞们受难的痛楚一直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真相永远都在那里,警醒和启示着后人。”

等一句“对不起”

91岁的夏淑琴和92岁的艾义英又一次在纪念馆重逢。她们握紧彼此布满皱纹的手,相互问候着近况。

尽管83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时,两位老人依然会觉得剧痛袭来。好在,足可慰藉的是,如今不再有83年前那样的寒冷、羸弱和无助。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说,“希望日本政府能正视并承认南京大屠杀历史。”

“我8岁从死人窝里爬出来,每年都来参加家祭活动。我想念我的亲人们,他们死得太惨了。我现在已经91岁了,我不知道未来还能来参加几次家祭。希望有生之年,日本政府亲口对我说一声‘对不起,你的亲人是我们杀的’,我也就心安了。”夏淑琴说。艾义英也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解不开的心结,“看到哭墙上爸爸的名字就想哭。希望后人能了解这段历史,不要忘记它,要珍惜现在和平的生活。”

93岁的葛道荣偕夫人,领着两个儿子葛凤瑾、葛凤亮前来祭奠亲人。葛老依据自己亲身经历整理成十多万字小册子,取名《铭记历史》。他说:“儿子、孙子、重孙,一代代人,我要带着他们来纪念馆祭奠亲人。这里是我第二个家。虽然回忆是痛苦的,但是只有记住这段历史,才能让这段记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传承

梅秀英、梅寿兰两位幸存者已去世,她们的后代带着回忆前来参加家祭活动。梅寿兰的大女儿大女婿吴秀珍和梁心流还将他们花费13年时间整理出的一本图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梅寿兰专辑》赠送给纪念馆。这本图集中汇集了数百张梅寿兰生前参加纪念馆清明祭、家祭等活动的照片。梁心流一一在图片后手写了说明。

去年以来,纪念馆启动幸存者二代普查。有不少幸存者二代加入了纪念馆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将父母辈的历史口口相传。

馆长张建军说,家庭祭告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追思先人的活动,对幸存者及家人,也是一种心灵慰藉。往年家祭活动都是一家一家地来,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纪念馆集中为幸存者家庭举办本场家祭活动,“希望通过年复一年的家祭,把这段历史记忆不断传承下去。”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