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启动2021年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征集百姓身边“微空间” 提升改造“小而美”
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展望“十四五”前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日前,“2020城市公共空间北京论坛暨第二届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经验交流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正式启动2021年“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征集工作。据悉,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已有三批62个项目被纳入“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如何更好地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街巷胡同、活力街道、微空间……都将在这些工程里见真章。
62个项目工程纳入试点名单
固定投资达17.7亿元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满足其日常生活和公共交往活动需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
2017年,北京市发改委启动了“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先后在城六区及通州区启动实施了两批示范工程试点项目。2017年、2018年共纳入30个项目,项目类型主要为口袋公园、街巷胡同、微空间等;2019年共纳入32个项目,项目类型主要为小微空间、城市客厅/街边公园、活力街道/滨水空间、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等。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共有62个项目纳入市级试点范围,市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超17.7亿元。这62个项目中,东城区雍和宫大街公共空间提升、磁器口大街周边慢行空间改造提升、校尉胡同街边休闲空间、丰台区精品口袋公园项目等9个项目已基本完工,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更新、东城区亮马河景观提升等27个项目已批复实施方案正在加快实施,其余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
创新“空间”项目审批流程
改造提升更注重细节
适度补充座椅、亭廊、垃圾箱等小微便民设施;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见绿等方式实施多元增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口袋公园、屋顶花园;充分挖掘文化内涵,鼓励历史街区及建筑有机更新和公共性使用,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找得到老北京记忆……对于公共空间试点项目的改造,通过小而美的改造提升,使有限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体现居民需求,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一大共同的基本要求。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公共空间试点项目既是一个基本建设项目,又不同于一般的基本建设项目,其建设内容全、小、散,实施系统性和综合性强,用地、管理、维护、规划等权属问题通常比较复杂,涉及多个市区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并且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建设要求高、协调难度大。
为更高效地推进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建设,本市进行了五大创新:创新审批流程、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创新建设内容支持标准、创新遴选渠道、创新统筹机制。例如,在创新审批流程上,各个项目经区政府会议审议确定后,纳入市级储备库后经市级联审,直接批复项目实施方案,不再设置其他前置条件。项目后续实施过程中确需办理有关手续的,再由相关部门依职责加快办理。
项目实施流程再优化
“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建设一个”
日前,2021年“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征集工作开启。“试点项目既可以是对存量空间改造提升,也可以在腾退用地的基础上‘留白增绿’,我们的总体要求是,用地性质和权属明确,不涉及重大规划调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申报项目要求符合区域典型、布局均衡、类型全面、实施高效等四大原则,“居民实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原则,试点项目可以适当突破原有固投基本建设项目支持标准及内容,只要建设内容确实为周边居民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市结合前期试点项目推进经验,对于实施流程进行了再优化,将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推进。另外,2020年在市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正式合作成立“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对本市城市空间试点项目在跟踪和辅导、方案竞赛组织、技术标准研究、理念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工作,提升有力支持。
“北京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套用老舍在《想北平》中的一句话来说,‘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文/本报记者 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