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急人好样子丨屡战屡胜 果敢担当——记南京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何凯
2018年消防部队转制之前,江苏省消防总队领导找到时任南京市消防支队副支队长何凯谈话。彼时,何凯入伍已经28年,可以转业到地方安置工作,也可以选择自由择业,加之他患有严重的腰椎病,很多人都觉得他会趁改革调整之际离开这支队伍,包括一直为他担惊受怕的父母。然而,何凯的回答是:“我离不开这项职业了,和火打了半辈子交道,还是没打够。哪怕是免职,我也想在这支队伍里!”领导懂何凯对这支队伍的感情。何凯在南京支队已经陪伴了四任主官,从当年最年轻的班子成员,到如今最老的成员,领导没有听过他对提职的要求,听到的只有对战斗的请求。只要有“战斗”,何凯就兴奋。当然,只要“战场”上有何凯在,领导也放心。
当战斗员,他把担当当成了追求
1993年10月,何凯当兵到了第四个年头,虽然参加过上百场灭火战斗,但是南京炼油厂发生的那场特大火灾还是让他终生难忘。那场火也成了他职业生涯中面临的第一次真正大考。那时,何凯刚刚提干,但还是以战斗员的身份投入到战斗之中。
多少年之后,何凯还在感慨南京炼油厂那场火,“从来没见过那么大,那么危险的”。何凯和队友赶到现场时,油罐顶部呼呼地着着火,浓烟像是伸向空中的一根巨大的黑柱子,二三十米外就感觉得到热浪一阵阵袭来。火借风势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
在之前的战例分析时,何凯知道,全国扑救油罐火成功的案例几乎没有。油罐又高又大,火在罐顶,水枪和水炮的有效射程够不到,唯一的办法是消防员从盘梯登上去灭火。从入伍第二年开始,何凯就成了战斗骨干。一米八零的个头儿高高大大,家庭三代军人的出身让他自小就显得比同龄人自信倔强,不久前还是战斗班长,现在刚刚成为预提干部,何凯成为了攻坚组最合适的人选。何凯和其他队友在水枪和水炮的掩护下,向油罐发起总攻。
何凯意识到,此次战斗没有任何退路,必须打赢。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还有随时可能的爆炸,何凯和战友们展开了危险又紧张的协同作战,“只要遇事不慌,把平时练好的本事拿出来,还是能成功的”。何凯和战友们顺利控制了大火。罐顶的火灭了,一缕缕烟残喘着,然后一点点咽下最后一口气。站在高高的罐顶,环顾着周围密布的一个个油罐,何凯简直要瘫坐下去。后怕随之而来袭遍了全身,可正是这次经历,让他从此心中有了底。
在以后的战斗中,再遇到什么样的火他也没有紧张过。那场火成了他战斗生涯中的一次考验,让他从此更加热爱这项工作,让他觉得他这一生最适合的工作就是消防救援。
那次战斗后,何凯被记二等功,也正是那次战斗,让他从一名战斗员开始向一名指挥员转变。何凯告诉自己:作为一名指挥员,宁可不立功,也不能让身边的战友有所伤亡。
当指挥员,他把作为当成了目标
如果不翻查作战记录,这些年下来,到底参加了多少场火,搞了多少次救援,何凯也不知道。他只是知道,每年在以百为计算单位递增着。回首走过的战斗之路,何凯最值得骄傲的是自己身边的消防员从来都没有过伤亡。何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干部,干部!危境中要先干一步!”
2016年4月22日,泰州靖江市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灭火战斗持续17个小时后,烈焰丝毫没有熄灭的征兆,而且已经有消防员牺牲。
按总队命令,何凯带领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参战指战员紧急驰援。以往出发灭火,何凯从不告诉家人。但是那次,他破天荒地给父母和妻子打了电话。他没有说前方的火情有多严重,只是告诉他们他出发了,去支援灭火了。他说,不是因为害怕才打电话,而是觉得还是要和他们简单告别一下。在军旅生涯中,他还没有遇见过比那次更严重的火灾。
到达现场后,何凯看到省内各个支队前来支援的队伍集结到了一起。一种无形的压力落在了何凯肩头,“南京支队名声早已经在外了,何况自己又是带队的”。油罐的火呼呼地冒着,比1993年南京炼油厂的那场火更凶猛。
时任总队长周详对何凯说,“咱们这支队伍中,只有你是关过阀门的,见过这种险情的”。总队长话里信任的分量不言已明。只有尽快关掉阀门,才能切断火源。不然,油料源源不断地输向着火点,怎么打火都不济于事。
何凯站了出来,他要带领突击队闯入罐区进行关阀作业。他挑选出了2名干部和3名消防员组成了6人攻坚组,在工厂的技术人员引导下开始全副武装向罐区开进。
结果,刚刚走出去几步,工厂的技术人员哭哭叽叽地不敢走了,直往回退。情急之下,何凯冲着他的胸口给了一拳:“你不带着我们进,我们哪知道阀门在哪儿?”技术人员一看何凯急了眼,只好硬着头皮往里走。
罐区里灭火时喷出的水和泡沫等已经没过了膝盖,一步步蹚进去, 根本看不到阀门位置。判断出大体位置后,何凯和战斗员用手在液位下面一点点摸找阀门。10米远是熊熊大火,身下是静静的液面,再着急也没有用,只能用手仔细辨别一个个埋在水下的物件到底是什么。好不容易摸到了阀门,就要利用套筒与扳手配合关闭阀门,何凯的胳膊在污浊的液面上搅起一圈圈水花,他的心开始怦怦直跳。技术人员也被何凯他们感染了,变得沉稳下来,一个个阀门被找到,逐个被关掉。助长现场火势的油料供给成功被切断,罐顶的火开始一点点减弱下来,何凯带领的“关阀队”创造了有利战机,全省灭火救援力量发起了总攻。
评功评奖时,何凯讲,“荣誉对我不重要,又积累了一次实战经验才重要”。3名战士全部被评为一等功,何凯荣立了二等功。
2007年,时任总队长这样评价何凯,“火场上勇猛顽强,是不可多得的一员战将,无数次战斗的洗礼,让何凯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也成就了他屡战屡胜,果敢担当”。“人在阵地在”,这是何凯时常和他那帮生死与共的队员们常说的一句话。
当教练员,他把人才培养当成了价值体现
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在省内站得住脚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才济济、战功卓著。有的消防员战斗时间久了,能独当一面了,然而一提到何凯,全都心服口服。不仅是因为每到急难险境冲在最前面的是他,还因为他能够慧眼识才。
在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只要提起三级消防长丁良浩,无人不知。他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000多次,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他是何凯带的新兵,从他一入伍,何凯就开始带他,何凯见证了他的成长,也带领他参加了无数战斗。他们已经成为共同出生入死的兄弟。
另一个声名赫赫的三级消防长崔彦彬,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4000 余次,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他也是何凯带出的新兵。自入伍至今,他们从来没有分开过,一直在一起训练、战斗、成长。
丁良浩、崔彦彬只是何凯培养出来的众多战斗骨干之一,还有像陈淑国、戚志勇、赵杰、罗忠臣这样长期坚守灭火救援一线的战斗骨干,他们都以成为何凯的兵为荣,何凯以带领他们打过无数战斗并场场都赢为傲。从提干至今,何凯一直在一线指挥,一直在带队伍训练,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指挥员,这种经历是非常少见的。
何凯不但带兵育人,而且为提升部队灭火应急救援能力殚精竭虑,他在支队战训工作中创新提出“等级调派”“联战联勤”“片区作战”“核心打击”等先进作战理念,突出作战单元基础科目训练与考核,推动单车作战单元训练手册和中队编成训练手册修订等,成为支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型人才。
年近半百,何凯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紧张忙碌,自从成为干部后,他从来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当上支队领导后,除了重大支援作战和外出开会,他没有离开过南京。总队领导说,“只要何凯在南京,再大再险的作战心中也有底”。何凯则讲,重新授衔了,总书记授旗并致训词是无限的动力,他是南京消防救援英雄集体的一分子,他延续的是南京消防救援的优良传统,虽然改制转隶了,但他们的初心不会改,他们的英雄精神不会改,围绕“主力军、国家队”的建队方针,将坚持“两严两准”的要求,继续干好本职工作。
记者手记
进入何凯办公室时,他暂时没有来。记者的目光一下子就盯在了他的办公椅上,是那种木质硬椅,座位上放着一套保护腰的护具。见了面,一问,他的腰果然受过伤。
他十几年前作战时受过伤,胸椎和腰椎压缩性骨折,留下的问题有些严重,站久了不行。1.8米的身高,坐在软椅子上,每起身一次都比较困难。借着话题,记者问他,如果战斗打响,那腰伤怎么办?何凯告诉记者,最长时间的战斗是三天三夜没怎么休息,因为战斗过于紧张,已经忘了疼痛,过后需要长时间的恢复和理疗。何凯曾罹患甲状腺乳状瘤,术后需终身服药。对于这件事,他讲:“这不是推脱工作、推卸责任的理由。接到命令,我依然要迅速出发。”何凯办公室的书柜顶上,摆放着训练、灭火、救援不同的头盔,这是在时刻提醒他,不同的任务该如何指挥和参与。自家的车上同样有着不同的作战服装。多年的经历,让他每次接到命令出发时,脑子里一直在琢磨火情、灾情,脑子里规划方案:目前救援情况如何,自己到场后该如何做?他就像一个移动的“应急预案控制中心”。同样在他的办公桌上,消防员的雕塑、消防车的模型,成了他的饰物。这是一种职业象征,更是一种职业情怀。何凯欣慰地说:“自己以消防为职业,是命运使然,也觉得使命光荣。”何凯办公室的书柜中,端端正正地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挂满军功章穿着礼服的军装照。他说消防部队转隶后改为“火焰蓝”了,再穿不着这样的制服了,特意拍了一张做纪念。另一张照片是他和妻子抱着孩子的合影,他身着作训服。这是远程拉动妻儿来送行时同事拍的。看着照片,他说:“还没怎么陪,也没怎么抱过,孩子就一点点长大了。”看着他的眼神,不知道这个铁汉怎就突然生出了这么多柔情。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胥德义、杜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