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夏时节,10万亩索玛花便会成为四川凉山州金阳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五届索玛花文化旅游节今年在这里举行,吸引游客近万人。
热柯觉乡丙乙底新村位于索玛花海腹地,依托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在2018年实现脱贫,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更是达到280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6700元。热柯觉乡党委书记杨克哈向记者介绍,114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通过务工、入股旅游公司等形式实现脱贫,过上了好生活。“脱贫以前,贫困户没有一户有小汽车,现在已经有11户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昔日的丙乙底新村是金阳贫困旧貌的一个缩影,这里地无三尺平,出门就是坡,是四川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份之一。现在的丙乙底新村不仅实现了脱贫,更是快步奔向小康。再看金阳,该县已经实现38个贫困村退出、减贫0.5万户2.8万人的目标,如期完成整县脱贫任务。
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就像盛放的索玛花,代表着幸福,象征着希望。
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
到金阳采访,交通条件的改善让人印象深刻。截至2019年底,金阳县公路总里程达1564.7公里,已完成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两个目标。2016年以来,金阳县在交通扶贫工程领域累计投资13亿元。
在金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青花椒第一县是金阳,中国青花椒第一村是油房。油房即油房村,位于芦稿镇,而芦稿镇最出名的不是青花椒,而是一条“最美天路”。
“通往芦稿镇油房村、大湾子村的通村公路全长13公里,垂直高差约800米,连续形成28个回头弯,就像一条白丝带缠绕山间。”芦稿镇党委副书记张璐说,这条路解决了两个村600余户、近3000名群众的出行难题,是金阳县交通扶贫的典型代表。
“路通以后,农户的青花椒、蜂蜜可以送到镇上去卖,如果单靠人背马驮,从村里走到镇上单程要花2个多小时,现在20多分钟就到了。”张璐说,这条路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大家发展青花椒产业的劲头更足。
过去金阳许多边远山村不通公路,绵延的大山阻隔了群众出行。现在正在修建的宜攀高速、西昭高速将途经该县,预计总投资3.4亿元的金阳河特大桥正在建设当中。
来到马依足乡特普洛村要途经金阳河特大桥。今年6月末,这座大桥高达196米的6号主墩顺利封顶。
“我们全村人都盼着大桥早日架起来,这样我们到县城可以再节约一半时间。”特普洛村村民尔古小红口中的“再”是对村里交通变化的一个总结:2015年公路通到家门口,骑摩托车到县城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近1个小时,2021年底金阳河特大桥通车后,车程将被缩短至20多分钟。
“我家种了5亩青花椒,每年挣5万多元。路通了,从德阳来的四川家和原味香料有限公司和村里签订了收购协议,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卖花椒,特别方便。”尔古小红说。
目前,特普洛村已经打造了2000亩青花椒种植基地并成立了金阳县新东方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的105户村民中有93户是贫困户,合作社年均销售花椒4.3万余斤,93户贫困户年均实现增收180余万元。
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
过去,金阳许多贫困山区的群众基本靠天吃饭,产业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当地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行“一村一品”,扩大种养规模、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助推群众持续增收。
说起村里的中药材滇重楼,丝窝乡尼波洛村驻村第一书记邬磊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着23亩滇重楼种植基地,因为这23亩地将成为村里的致富宝。
钻进大棚里,邬磊先是用手扒开泥土上方的松针和羊粪,然后又挖了几厘米,直到滇重楼露出根茎。“别看这根茎也就拳头般大小,最值钱的就是它。去年我们试种了一分半地,卖了6万多元。”邬磊说,现在已经有公司和村里签订了收购协议,预计到2022年,每亩能收入20多万元。“现在村民通过务工、流转土地户均年增收600元左右,2022年滇重楼大规模上市后,预计能为全村1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户均收入1万元。”
记者来到依达乡瓦伍村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区,正好赶上村民马海赤日放羊。羊圈门一开,48只山羊争先恐后地跑出来,马海赤日又是吆喝又是追赶,场面十分热闹。
“今年2月,我卖了8只羊,挣了2万多元,等于我以前在外打工一年的工资。”马海赤日说,自己“守”着羊群,不再背井离乡,既能顾家还能挣钱,这就是让他感到满足的好日子。
瓦伍村于2018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靠的就是发展畜牧业。依托2万余亩高海拔天然草场,村里修建了40多个牛棚和50多个羊棚,又人工种植了燕麦草、黑麦草及皇竹草共计5800余亩,引进西门塔尔牛183头,养殖本地黄牛639头、羊1736只,有效提高了农户收入,巩固了农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一村一品”为金阳农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除了滇重楼种植、畜牧业养殖以外,作为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青花椒与魔芋产业发展也成效显著。当地34个乡镇中青花椒产业覆盖28个乡镇,青花椒“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村达134个。截至目前,先后有40多个贫困村选择发展魔芋产业。
除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
在金阳不少彝族聚居村寨,曾因地理环境闭塞、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多年来盛行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深入推进,一套套安全住房建了起来,人们住进了新房子,每个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渐渐改变着每个村的村民。
马依足乡迷科村村民吉鲁努古的父亲是村里一位老党员。2018年2月,父亲去世时,村民们聚到吉鲁努古家,准备搞一场厚葬。“村干部到他家里守了一夜,坚决不准杀牛,不能放烟花,不能大操大办。”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郑伟说,最终吉鲁努古为父亲简单操办了后事。
随后,迷科村以此为契机引导贫困群众知恩图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2018年底,迷科村为吉鲁努古提供10万元无息贷款购买挖土机。“2019年我承包村里的工程,挣了近10万元,今年还买了一辆小汽车。摒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我们村现在人人都能做到。”吉鲁努古说。
在金阳县,百姓办红白喜事,都自觉遵照“丧事宰牛不超过5头、婚丧酒席不超过30桌、婚嫁彩礼不超过6万元”等规定,摒弃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习俗。通过持续深化“十个好家庭”创建、组村乡县“四级评比”等工作,群众比学赶超,树新风助脱贫氛围日益浓厚。
脱贫攻坚以来,金阳县将交通作为先导性工程,将培育好产业作为主要抓手,开展住上好房子、形成好风气工作,不仅保证了脱贫攻坚如期达标,更为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新的动力。
钟华林 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