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贵州江口“黑岩之花”: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

2020-12-02 13:16:04

【决胜2020】贵州江口“黑岩之花”: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田间种苞谷,地里栽红薯,要想吃得饱,全靠天色好。”这句口头禅,是过去贵州省江口县黑岩村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个半山腰上的村庄,红心猕猴桃、百香果长势喜人。

2017年,黑岩村将贫困村的帽子抛给了历史。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脱贫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进而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接轨?作为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发源地、全国防贫监测预警保障机制发源地,黑岩村为摘帽县脱贫出列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了“黑岩样本”。

黑岩村为我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发源地(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告别过去:从“二类贫困村”到脱贫“清零”

曾经的黑岩村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十日睛就旱,三日雨则涝”,遍种“望天田”,十年九不收。自建村以来,黑岩村因交通、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因素的限制,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无村集体经济收入。

“10个村民组几乎都在半山腰,再加上我们这儿的喀斯特地貌致使常年缺水、土地贫瘠,传统农业发展困难,越来越多的村民只能背上行囊,远走他乡。”黑岩村党支部书记罗鹏介绍道。彼时的黑岩村是名副其实的“打工村”“空壳村”,过半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线下,被定为二类贫困村。

黑岩村党支部书记罗鹏(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黑岩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顶村落,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多山石,“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限制是挡在脱贫路上的首要难题,2014年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1700余元。面对贫穷落后的黑岩,罗鹏决心从“水”开始带领村民一起脱贫。经过反复考查研究和积极争取,2006年江口县水务部门“三小”工程落户黑岩村,新修水池水窖21口,容积7000余方;2013年初,在黑岩村烂泥沟实施8万余方的小二型水库,目前山坡变成了“汪洋”,彻底摆脱了黑岩村喝屋檐水的历史。

“黑岩村距凯德街道仅7公里,但因地势较高,一直没有通公路。”在解决“水”的难题的同时,罗鹏以及其他村干部还在研究如何解决黑岩村入村公路的问题,“最终我们决定自己解决一部分,请政府帮助一部分。”罗鹏带领村干部走遍了全村所有农户家中,一家一户地做思想工作,前前后后共计集资7万余元。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完成路网建设21.2公里,全面实现家家户户通公路,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的道路需求。

终于,2017年黑岩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完成脱贫“清零”任务。罗鹏表示,在脱贫摘帽后巩固提升期,抓实产业、就业“两业”问题是稳定脱贫的关键。

近年来,黑岩村积极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种植猕猴桃300余亩、蜂糖李100余亩,利益联结55户建档立卡户,带动98户农户增收,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组的发展。目前,黑岩村发展了以蝈咯蛋鸡、百香果等为代表的小型农业产业项目,全面促进农户增收。2020年,全村建档立卡农户年人均纯收达到10865元。

从解决饮水和交通问题,到搞好特色产业发展,“黑岩之花”开出来、走出去、结出果。

开路先锋:防贫监测预警保障机制发源地

“为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我们村率先探索建立了“建档立卡”精准管理工作法,实现了识别程序精准、管理过程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成为了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发源地。”罗鹏说道。

凯德街道党工委组织宣传统战委员潘文艺表示,建档立卡面向的是所有黑岩村村民,其中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在内,目的是为了更加精准地识别需要帮扶的贫困户。

潘文艺称“两个发源地”是黑岩村最响亮的两张名片,一个是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发源地,另一个是全国防贫监测预警保障机制发源地。

罗鹏介绍,村子在2017年脱贫后,村干部普遍认识到贫困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开展动态管理很有必要。黑岩村作为全县最早开展防贫监测预警的试点,坚持脱贫与防贫相结合,实施“网格化”管理、常态化监测,建立集“监测、预警、保障”为一体的防贫工作机制。

黑岩村防贫监测预警保障机制(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首先是识别对象,实现常态监测。

在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网格员”责任表,上面用红、橙、黄、绿四种颜色标注了四类重点人群的状态。所谓四类重点人群,即重点监测对象,是指家庭年人均年收入低于4000元户、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户、因灾突发大病突发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户、民政兜底保障户。

具体来说,监测对象的纳入程序包括:农户申请、入户核查和部门比对、村民小组及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级公示、乡镇复核、县级备案。

当一户村民被识别为重点人群后,便会纳入到常态化监测系统中,由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村党员、组长的网格监测队伍,针对重点人群的收入水平、保障力度、负担情况等进行常态监测。

黑岩村网格化管理(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其次是多重预警,做到贫困风险早掌握。

当纳入监测系统后,各部门会经常筛查比对。潘文艺打开监测系统页面向央视网记者展示说,在这个系统中每一户的详细信息都清晰可见,其中每一户的信息又分为预警信息、基本信息、帮扶政策、帮扶信息等,预警类型根据贫困程度依次分为红色、橙色、黄色预警。

后台系统中监测对象的基本信息(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后台打通多个部门数据,对大病支出、交通事故等状况及时发出预警,并提醒村里干部核实,“比如说今天这个村民在医院看病花了一大笔钱,医院会第一时间联系扶贫办,紧接着我们就要把最新动态数据录入系统,然后再根据医疗支出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

潘文艺表示,除此之外,在村里的网格员、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每月也会对责任区域进行“地毯式”走访,以确保已脱贫人口持续稳定脱贫、未脱贫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最后是分类施策,多重保障全面覆盖。

罗鹏表示,在工作方式上,黑岩村充分依托现有体制、人员,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加大扶贫政策梳理、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因户因人针对性制定帮扶方案。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产业就业、低保保障等增加困难群众家庭收入,通过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和教育资助等降低刚性支出,保障住房、饮水安全。

“针对在国家现行政策全部落实后,仍面临返贫致贫的风险户,我们会按程序启动社会扶助,比如通过中国扶贫网、爱心人士等募集捐款。”潘文艺介绍,黑岩村积极争取慈善基金、公益团体、爱心人士、东西部协作等公益、社会力量支持,补足政策空白点,建立防贫救助资金池,及时实施救助。

黑岩村村民罗有才是精准扶贫系统的受惠者之一。罗有才的母亲在2013年病情加重,瘫痪在床,“为了照顾母亲,我从外地务工回家。”同年年底,罗有才母子二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纳入精准扶贫系统。

此后,罗有才被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林业站聘为护林员,每年工资1万元。此外,母子二人享有农村低保,母亲享有养老保险金、高龄补贴以及良种补贴等,每年可享受政策补贴10154元。罗有才称,自己和母亲还享受全村的猕猴桃产业分红,所有补贴加起来有2万余元。

罗有才和几年前翻修后的家(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我一定继续努力,把生活过得更好。”罗有才是黑岩村脱贫攻坚众多得益者之一。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曾经意味着“贫困”代名词的“黑岩”也被赋予新的内涵:黑石红心,志坚如岩。黑岩村的防贫监测机制探索,为摘帽县脱贫出列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了“黑岩样本”。

“黑岩之花”还在继续盛开。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