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 张素)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一项来自专业心理公益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公益人、志愿者、社工在一线给出爱与力量,而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助人技能,如何帮助他们提升公益项目内涵和公益效能,同样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这项调查来自于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调查以在线问卷及深度电话访谈形式开展,从工作价值感、工作动力、心理状态、困惑渴望等四个维度入手,调查对象包括公益机构(团队)领导或管理人员(简称“公益人”)、志愿者及社工三类人群。
调查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8月,共收到有效问卷392份、结构性电话访谈记录37份,涉及上海、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北京、河北、湖北、内蒙古、宁夏等14个省(区、市)的公益机构(团队),服务领域涵盖关爱儿童、青少年,关爱服务老年人,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等多方面。
调查团队分析调查结果指出,76.5%的受访者对自己从事的公益志愿、社会服务有着较高的价值感,随着年纪增长,工作价值感亦逐步提升。不过,有四成的受访者表示工作热情有所下降,希望得到更多支持。比如来自浙江某应急救援队的受访者就表示,“很多志愿者成员一开始充满热情,但无法坚持,会脱落,没有持续性”。
公益志愿、社会服务者工作的动力源于什么?调查结果显示,6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成长”。逾五成的受访者认为公益“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是自己的梦想”。对于社工来说,“服务对象的良好反馈与由衷感谢”是他们工作动力中的重要部分。
不过,当受访者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打分时,仅有15.8%的受访者给出满分、1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幸福,74.2%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相对而言,社工心理状态的各项指标较低。面对心理困扰时,受访者们更倾向于自我成长,3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需要不断学习。
对于从事公益志愿、社会服务的人来说,他们在工作中同样遇到困扰,约一半的受访者都谈到“知道有许多人需要帮助,但是自己能力、精力有限”。紧随其后的困境包括但不限于:“亟需提升自己与人心与心沟通的能力”“服务对象还需要心理关爱,但这类的专业支持较少”“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中,有时会超出志愿或服务范围,很无奈”。
调查结果还显示,如何提升公益效能是受访者在实现公益的价值中最为渴望得到支持的部分(占比50.8%),“与人心与心沟通的能力”也是受访者的关注重点(占比50.3%)。
江苏省徐州市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发起人郑学军从事公益超过20年,他的团队主要是为残障人士服务。郑学军坦言,残障人士除了需要生活物质方面的帮助,更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很多残障人士很迷茫,作为公益人的他也同样有困惑。
上述调查团队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受访者们大多提到了对受助者开展心理支持的迫切性。例如,浙江、重庆等地的社会服务工作中心的志愿者都表示,老人缺乏心理关爱,“日常聊天很难让他们敞开心扉”。又如,上海一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强调要给团队社工以心理支持。不过,尽管公益志愿、社会服务者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各种新情况,自身心理状态也有待提升,但他们从事相关事业的热情依然高涨。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社会支持,提升公益项目内涵和公益效能,为增强“社会免疫力”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