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沈宝根:塘栖枇杷富裕了一方百姓

——

2020-12-06 15:15:26

中新网杭州12月6日电(张斌 陈奕如)塘栖村位于杭州余杭市郊,是中国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的一个富裕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塘栖人乘时代东风,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断奔跑。

从均已七旬高龄的老书记、“米塑”非遗传承人,到率先开办个私企业尝“头啖汤”的致富带头人、以村为家的村书记“领头雁”、置身美丽经济的乡村新青年,再到来此学习致富经验的中西部省份挂职村干部,塘栖村的小康历程由他们写就并叙述,言语满怀深切感触。

塘栖枇杷。 塘栖镇塘栖村村民委员会供图塘栖枇杷。塘栖镇塘栖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以下是塘栖村老书记沈宝根的小康口述:

沈宝根:塘栖枇杷富裕了一方百姓

我是土生土长的塘栖村人,2003年,原蔡家埭村与原三官堂村合并,成立了塘栖村,我是时任塘栖村第一任书记。时任村长唐国标在两年后接过了我的交接棒,我们一起见证了塘栖村喜人的发展。

今年我77岁,在当村干部以前一直在家务农。如今的塘栖村基本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小康生活。但在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我十几岁最需要营养的年纪,经常把米糠和青草当饭吃。当时也不懂什么是苦,什么是甜。只觉得米糠还有点甜,就是太糙了,咽不下去;好吃的草也不是很苦,大米不够再放点草烧米粥,充充饥。

到了20世纪70年代,自家种的粮食虽然不是很富足,但至少能满足温饱。我作为生产队的一员,也会划着小船去杭州市场卖自己村产的冬瓜和白菜。当时村里头路不通,每家每户都有一艘小划船。就像现在的人们出行离不开小汽车,那会儿我们离不开小划船。

船不大,能装1000斤菜。划船到杭州要两个半小时,通常是今天去,明天卖一天,后天回,晚上就住在船里,一个月能卖两次。当时50斤白菜能卖1块钱,一艘船装满就是20块钱,除去五六块的成本,去一次杭州能挣十多块钱。那时候的杭州还比较破旧,我在拱宸桥、卖鱼桥一带的河边卖菜,四周的房子都是低低的。不像现在,马路市场变成了专业市场,低矮的平房也变成了拔地而起的高楼。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让原先粮食都不够吃的我们至少能满足温饱。但是我们村人多地少,人均只有5分地(约333平方米),粮食并不富足。1985年以后政策放开,村里多了许多办企业和发展多种经营的人,养殖户养鸡、养鸭、养鱼,并不是单一的种粮食。慢慢的,经济好了,劳动力解放了,年轻人可以开店、进工厂打工;像我们老一辈的,就可以在家收土地的租金。

塘栖枇杷电商直播现场。 塘栖镇塘栖村村民委员会供图塘栖枇杷电商直播现场。塘栖镇塘栖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说起塘栖,那必然要说说枇杷。枇杷在塘栖的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我父亲他们老一辈的人告诉我,解放前,这儿家家户户都种着枇杷,还会划船到上海去卖。因为缺乏机械种不了粮食,除了渔业和船商,老百姓过日子的盼头就寄托在了枇杷上。那会儿的枇杷树很茂盛、高大,“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

然而,1954年的大水和1956年的台风毁掉了一大批枇杷树,后来人们为了温饱也就顾不上枇杷,20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污染严重,枇杷长势堪忧,就这样一直耽搁到上世纪90年代。

21世纪90年代,村里种下的枇杷种子,在21世纪初结出了丰盛的果实。那会儿枇杷量少但吃的人多。买的人多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也能奔小康了。那个时候枇杷五六块一斤,相比当时的物价算很高了。现在也不过七八块一斤。2002年,我们村率先开展土地流转,将1000多亩土地流转给政府,大力发展枇杷特色园区的观光农业。到了2006年,每逢枇杷季节,总会有许多旅游大巴载着上海、杭州的游客来我们这儿观光、采摘枇杷。从开始的一年600人,逐年增加到五六千人,最多的时候能有好几万人次。

2006年到2010年是我们枇杷的黄金时期,2011之后,周边的枇杷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枇杷产量过剩。现在生意难做,观光的游人也少了,主要还是靠网销。今年开始搞起了直播卖货,这也许就是塘栖枇杷在小康路上的新突破。(完)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