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湘鄂皖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

2020-12-06 19:15:41

“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湘鄂皖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初冬的早晨,天色微亮。75岁的安徽省怀远县新庄村村民唐元标来到设在村中的草编扶贫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

上午10点,远在千里之外,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龙姐农家乐”的后厨,女主人龙兴花正忙着为游客们准备饭菜。

下午2点,湖北省利川县的一条“网红街”上,身着土家族民族服饰的“幺妹儿”何贞碧,正通过“村花直播”平台向网友推销当地特色豆干。

近期,“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南线采访团奔赴湖南、湖北、安徽三省,深入30余个采访点探访当地脱贫攻坚“答卷”。从秘境湘西到魅力恩施,从山城怀化再到梨都砀山,采访团亲身见证了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村正发生着喜人变化,一个个特色的扶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一张张充满自信的面庞神采飞扬……

政策指路: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原先是靠天吃饭,家里主要收入就是两三亩水稻的收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想都不敢想。”摆脱贫困,对湖北省兴山县高岚村的李明兴一家来说,曾经是遥不可及——李明兴的老伴儿曾经摔断了15根肋骨,长期卧病在床;二儿子李斌先天小儿麻痹,干不了重体力活。

如今,县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当地还为李斌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年能有9000元的固定收入。除了社保、低保,李明兴、李斌还能通过在附近景区就业每年增收两万余元。

李明兴一家的脱贫经历并不是个例。采访团调研发现,不少地方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扶贫政策,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当地贫困群众。

在安徽省利辛县巩店镇的菌业扶贫基地,记者见到了曾因身患癌症致贫的魏国堂。他介绍,得益于政府实施的健康脱贫工程,经过新农合报销、大病医疗救助及“351”兜底政策,家里再也不用为看病发愁。“我现在基本花不了啥钱,一个月务工还能挣两千多,挺满足的!”魏国堂笑着说。

“以前连鸡蛋都舍不得吃,买个油都得精打细算。” 湖南省保靖县隘口村村民张绍红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儿子因病致残,巨大的医疗费缺口压得全家喘不过气。近年来,依靠县里的脱贫产业帮扶政策,村里送茶苗、送肥料,落实产业奖补资金,张绍红逐渐将黄金茶种植产业发展了起来。如今张绍红不仅建起了大房子,办起了茶厂和农家乐,还打算买一辆汽车。

……

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拔节成长。“正是有了这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扶贫举措,我们才能够做到解决绝对贫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留‘锅底’。”湖北省兴山县副县长余宏珊说。

产业带路: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

武陵山深处,湖南省凤凰县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园里,沉甸甸的蜜柚挂满枝头,一片丰收的景象。

“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菖蒲塘村贫穷境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菖蒲塘村坚持将水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依靠技艺傍身、科技兴农、果业延伸、网络销售,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工作“样本”。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一路走来,采访团欣喜地看到,一批适合当地发展、行之有效、可持续的扶贫产业脱颖而出:

——湖南省凤凰县把旅游作为扶贫攻坚主导产业,通过政府主导、景区带村、能人帮扶等方式,辐射带动近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湖北省秭归县大力发展柑橘优势产业,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完善物流电商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片区推进、企业领衔、合作社跟进、柑农受益”的柑橘销售新路,30万农民有了“致富树”。

——安徽省怀远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组织129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园区及扶贫基地带动51个贫困村、40个重点帮扶村、17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

“如果没有合作社的帮助,俺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脱贫呢。”自从建立大棚蔬菜基地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后,安徽省怀远县曹河村村民张君保心中就有了“主心骨”。近年来,合作社每年为种植蔬菜大棚的贫困户免费提供价值1200元的西红柿种苗2000株,同时提供产前培育、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包装销售,让群众掌握技术、懂得经营。

产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山村红火了,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走向了新生活。

就业铺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以前一直和老公在上海打工,一年才回一次家,孩子只能公婆帮忙照看。”在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太安社区的扶贫车间里,谈起曾经的外出打工经历,吴艳艳内心充满了对老人、孩子的亏欠之情。

去年,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点太安社区建成,吴艳艳一家搬进了新房。随之而来的还有新工作,今年年初,吴艳艳通过当地线上招聘平台,顺利入职社区内的服装加工工厂。

如今,“上楼生活,下楼做工”,不用出社区就有了稳定的收入,孩子和老人也能兼顾,吴艳艳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播撒就业“金种子”,加速收获“致富果”。采访团调研发现,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展创新就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已成为各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发力方向,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脑瓜子活起来”。

“离家近,每月还能挣个3000多,我觉得挺好。打算一直干下去!”在安徽省砀山县一家水果罐头生产车间里,44岁的冯艳娟向记者介绍,早些年她带着孩子仅靠务农和打零工糊口,三年前来到这里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近年来,砀山县通过走访、梳理本地重点企业用工需求,采取点对点的方式,支持重点企业优先招用贫困劳动力。此外,全县大力支持贫困户创业,鼓励引导砀山电商协会指导贫困残疾人开设网店,实现网上创业。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李娟身残志坚,帮助贫困户销售水果40万余公斤,直接带动周边12户贫困户走上电商脱贫路;另有140余名残疾人成为电商达人,走上创业致富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在家门口学手艺,既方便又轻松,还能多点收入。”湖北省利川县柏杨坝镇的脱贫户舒作香利用空闲时间做编织,枕头、坐垫、果盘、手提包、挎包……通过售卖草编产品,56岁的舒大姐平均每天可以额外收入100元左右。

“手编”正逐渐成为当地留守妇女的新收入来源。据介绍,柏杨坝镇整合就业创业资源,牵头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聘请当地手工艺编织大师对留守妇女进行培训,并对学员提供培训补贴,目前已培训留守妇女近1000人。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没了市场,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脑子转起来、心里热起来、身子动起来,掌握一技之长的人们,正大步奔跑在小康路、致富路上。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