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12月7日电 题:看脱贫攻坚的“贵州战法”:农村产业革命
记者 张伟
2020年11月23日,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贵州站在了历史新起点,开启了奋斗新征程,步入了新发展阶段。
依托“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八要素”“五个三”“六个转变”等脱贫攻坚的“战法”,贵州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本”。
中共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苦干实干加油干,持续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探索出一系列精准管用的“贵州战法”,推动贵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到2019年底,贵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人,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减贫人数中国全国第一。
资料图:贵州沿河黑木耳产业 瞿宏伦 摄“我种刺梨有4年,头年卖了3000元(人民币,下同),第二年卖得6000元,今年争取挣到5万元。”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村民邓吉栋说,他是村里刺梨种植带头人,已种有10亩刺梨。
曾经的野钟村,种的是玉米、烤烟。在贵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过程中,野钟乡种植刺梨5.5万亩,种植农户33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2019年,野钟乡产出刺梨鲜果373吨。
刺梨是贵州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翻开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地图: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中国第一;辣椒产加销中国第一;黔北麻羊、关岭黄牛不断展现乡村“六畜兴旺”的画卷……
长期以来,贵州生态绿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不知”。由于受交通、资金、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农产品加工方式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资料图:贵州沿河有机生态农业 瞿宏伦 摄2018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大力发展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实现革命性转变,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2019年,贵州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销持续强劲增长,坝区亩均产值增长3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7%,农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贵州省12位省级领导继续领衔高位推动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制定各产业年度方案,部署推进督导,进一步加快贵州全省农村产业发展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等“六个转变”,全面落实“五个三”,推进更大规模“黔货出山”,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贵州农业生产形势仍保持较好。2020年前三季度,贵州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30.2亿元,同比增长6%。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持续显现,农业经济作物实现较快增长,中药材产值同比增长52.1%,食用菌产值增长39%,产业产值增长29.2%。
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了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等7项要求。
后疫情时代,在巩固脱贫成果与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中,产业发展仍是关键。刚刚“摘帽”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了初步的“想法”,贵州省毕节市政协副主席、威宁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威宁县将“进一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的稳定”“进一步地深入开展、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等举措来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美丽乡村。
陈波说,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拓展,为民众拓宽更长远的增收致富渠道。威宁将紧紧依托特色优势产业,长短结合,全面深入地把产业化体系进一步夯实和发展。尤其是重点要强化产销衔接、农产品深加工转换和农旅结合这些重点环节,通过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来确保民众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发展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