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12月8日电(记者 胡亦心)食品抽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如何改变以往“自抽自检”带来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端?12月8日,全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暨质量提升现场会在浙江宁波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4月以来,浙江率先推进食品安全抽检分离改革,通过“摇号”和“盲检”,优化再造抽检工作流程,有效提升了抽检工作质量和效益。
抽检分离实现“摇号”“盲检”
食品抽检分离是将食品抽检监测工作中抽样和检验两个重要环节进行分离,通过建设现场抽样和实验室检验两支专业化队伍,细化抽检过程管理,加强抽检质量控制,从而提升食品抽检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食品抽检质量管理存在食品抽样公平性、权威性不强,“检管结合”不够紧密,数字化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
2020年4月底,浙江逐步探索推进食品“抽”“检”分离改革试点,并于8月底在浙江省全面推开。按照组织抽样方不知道抽样人员、抽样人员不知道被抽样企业、抽样人员不知道送检机构、检验人员不知道样品所属企业、被抽样企业不知道承检机构的“五不”要求,食品抽检实行全程“背靠背”。
据介绍,浙江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平台系统“双随机”摇号确定抽样人员、抽样场所(区域),抽样人员现场抽样时按照随机原则确定抽样对象,通过实施样品接收、制备、检验、数据审核、报告签批“五分离”工作机制,检验人员接到按标准制备后的检验样品,只知道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完全不知悉样品产地、企业、被抽样单位等关键信息,进行“盲检”。
宁波试点抽检“双随机”
据悉,目前浙江省所有市县和省本级已全面推进改革,打造了嘉兴嘉善、宁波江北、台州临海等基层改革示范点,形成点面结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以宁波为例,今年9月,宁波各地已根据改革要求采取“专职人员+抽样人员+技术顾问组”的模式组建食品抽样队伍,并逐步形成了“小分离”“大分离”“硬分离”等食品抽检分离模式。
“小分离”模式,即承检机构实行内部分离,实现抽样人员和检测人员分开;“大分离”模式,即食品抽样、检验由不同机构承担;“硬分离”模式,即抽样由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实施,承检机构仅负责样品检验。
为切实改变以往把“抽”和“检”任务统包给承检机构的传统做法,宁波按照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业态和风险特点,建立了抽样对象数据库,通过随机抽取抽样人员、被抽样对象的“双随机”方式,使食品抽样更具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宁波市江北区市场监管局还开发了痕迹化管理云平台,实现抽样端实时上传图片、PC端定时上传执法仪视频、统一赋码方便检索存储数据等功能,为抽样数据归档、梳理分析、风险研判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更严监管措施将落地
记者从会上获悉,浙江推进抽检分离改革以来,监督抽检靶向性更强,有效提升了抽检工作质量和效益。执法人员抽样不合格率3.9%,比浙江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抽检过程更规范、更公平,承检机构工作质量明显提升,申请复检率、抽检数据退修率下降20%以上;抽检工作更具系统性,初步形成全面覆盖“抽”“检”“处”三环节的质量管控体系,监管权威性、公信力得到提升。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组建专兼结合的执法抽样队伍104支、2773人,90个县局全覆盖,执法人员已直接抽样1.84万余批次,承检机构交叉抽样3100余批次。
“食品抽检全程质量提升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浙江省以食品抽检分离改革为牵引,推出系列化措施,打出了组合拳。”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1年,浙江省级食品抽检任务将按照“抽的不检、检的不抽”方式全部实施抽检分离;100%的县级通过执法平台“双随机”方式由执法人员实施抽样;建立健全抽检全过程线上质量监控体系,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更加完善。
据介绍,到2022年,浙江省市县三级基本建成以质量为核心、以数字化协同应用为支撑的食品抽检全程质控体系;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应用问题智治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食品抽检工作公信力、权威性大大增强,以风险管理、问题治理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