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世界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欢歌千年传承水利智慧

——

2020-12-09 19:18:01

中新网金华12月9日电(记者 奚金燕)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的白沙溪三十六堰至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

9日记者获悉,白沙溪三十六堰已成功通过2020年(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浙江省第六个、金华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欢歌千年,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背后的故事,就如同蜿蜒百里、昼夜流淌的白沙溪水,厚重且悠长。

欢歌千年哺育一方

位于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古称婺州,地处丘陵,缺水干旱历来是农业丰收的最大威胁。当地农民为了战胜干旱,在溪流围堰拦水开渠灌田,水流可以多级利用,为丘陵地区抗旱夺丰收起了极大作用。

公元27年,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36人归隐此地,在白沙溪上筑堰,名白沙堰。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

据历代《金华府志》记载:“白沙堰广一丈三尺,长六十里。”针对溪流落差大、深潭多的特点,古人又摸索出“以潭筑堰”的科学方式,不仅提高堰坝的蓄水和引水能力,还可以减轻水流对堰坝的冲击。三十六座堰引水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使浙中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粮仓之一。

为表彰卢文台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七次追封,百姓尊称其为“白沙老爷”。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及有关地方乡镇党委政府一直坚持白沙溪水治理和对白沙古堰的维护。历经岁月洗礼,千年白沙古堰仍完好无损,并正常持续地发挥其历史功能。

自2013年起,婺城区对白沙溪各段堤防进行综合治理,白沙溪的水与沿线水库互联互通,形成了特有的旱灌溉、涝分流的海绵效应,提高了行洪排涝能力和农田灌溉功能,河道整体环境稳步提升。

俯瞰白沙溪。 王剑波 摄俯瞰白沙溪。 王剑波 摄

筑梦世界级“幸福河”

千年来,一泓白沙溪水从金华南山腹地飘然而出,蜿蜒百里,所经之处,在漫长岁月里并不是一片富庶之地,却滋养了两岸飞扬的芦花,哺育了两岸人们朴实典雅的生活方式以及利用有度的发展方式。

近年来,婺城十分重视白沙溪流域的提升改造,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白沙溪,如同一条美丽玉带贯穿婺城,成为婺城区向人们展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重要窗口”。同时,婺城通过举办“卢文台治水”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农产红盟”等平台,进一步打响白沙“水品牌”,推动白沙溪沿岸农产品从农田、美食作坊到市区千家万户1小时配送,帮助沿岸乡镇创收1200余万元。

去年,婺城区顺利完成白沙溪琅琊镇至金华江出口全长15公里的“美丽河湖”创建工作,白沙溪正逐渐成为集安全、生态、人文、产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河流。

在日前举行的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理事会上,白沙溪三十六堰向世界展示了婺城悠久的治水文化和优越的水资源禀赋,展示了婺城古代灌溉工程遗产的核心价值和人文情怀。据统计,在白沙溪流域,不仅有规模庞大的古庙群,其沿线还有22处历史文物点,成为申遗的一大亮点。

婺城区委书记蔡艳表示,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婺城、金华和浙江一张闪亮的世界级“金名片”,对于推进“婺城水·幸福城”“人文婺城·幸福城”建设和弘扬传承白沙文化,打造浙中文化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下一步,婺城将做好宣传、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五篇文章,着力把白沙溪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幸福河”、钱塘江诗路上的“文化河”。同时,科学制定白沙溪三十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进一步挖掘和宣传白沙溪三十六堰历史文化价值,增进对优秀水文化的认同感,切实发挥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推动沿线旅游、特色农业以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完)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