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

2020-12-10 11:15:29

本报记者 颜 欢 方莹馨 吕 强 刘军国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0日 第 03 版)

保护濒危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让野生动物非法贸易无处遁形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区总代表葛芮曾多次到访中国青海。“在可可西里,我看到了野牦牛、藏野驴,有一次还惊喜地发现车窗外有两只藏羚羊并行跳跃、自由奔跑,那场景让人不由得对大自然心生热爱和敬畏。”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从1998年开始为藏羚羊巡护工作提供支持,也见证了中国为保护藏羚羊实施的积极有力行动。中国从法律上确定藏羚羊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非法捕猎,并加大对盗猎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强化各保护区间的反盗猎协调机制,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

在保护藏羚羊过程中,葛芮结识了许多执着勇敢的守护者。“在可可西里腹地,守护者们一待就是数周,还常常遭遇车辆被困、补给不足等情况。他们为拯救和恢复藏羚羊种群作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保护区采取多项措施改善栖息地质量,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保驾护航”,生态管护队日夜巡逻、视频监测,为野生动物穿越青藏公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还在青藏铁路沿线建设多处野生动物通道。坚持不懈的努力,令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数量从1997年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白唇鹿、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量也明显增长。

2018年,包括多家中国企业在内的30多家全球互联网企业,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组织共同组建打击网络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全球联盟,联盟成员在两年内删除了超过300万条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信息。

去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中国担任国际反洗钱权威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轮值主席国,帮助各国追踪野生动物非法交易资金、识别并阻断从中获利的大型犯罪网络是轮值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葛芮说:“中国正在努力打造让野生动物非法贸易无处遁形的网络环境。”

今年2月,中国宣布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政策研究与发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认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此举表明中国政府对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负责任态度。

濒危野生动物重获新生

“这两只鸟儿背上的羽毛是洁白的,两颊的羽毛则是鲜红鲜红的。它们的脑枕部呈柳叶状,长着一排突起的羽毛……”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上,《朱鹮飞回来了》生动讲述了中国科学家寻找朱鹮的故事。

被称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年前,野生朱鹮几近消失。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重燃拯救朱鹮的希望之火。

日本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森康二郎是中日两国合作保护朱鹮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曾担任“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地区环境建设”项目日本专家组首席顾问,在中国工作过5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森康二郎看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立足国情,尊重科学,为保存朱鹮基因作出重大贡献。

森康二郎看到,洋县民众人人都认识朱鹮、爱惜朱鹮,不少从事朱鹮保护工作的就是当地普通百姓。他们在专家的指导和培训下,科学开展工作,宣传收集相关信息。当地政府为避免农药使用等对朱鹮造成伤害,积极推进“生态立县、循环发展”理念,引进生态补偿等制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很大努力。

如今,朱鹮繁衍至5000余只,还飞向海外,成为友好使者。中国多次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赴日本传授朱鹮饲养繁育技术,日本也重新建立起朱鹮人工种群。2019年7月,陕西汉中市、韩国庆尚南道昌宁郡和日本新潟县佐渡市地方政府以及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积极推动朱鹮相关合作,使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和机制化的三边合作平台。

“中国树立了野生动物保护与地区发展共存的典范。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希望各国积极借鉴中国经验,把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森康二郎说。

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有棱蒴莲、寄生独脚金、长花马(瓜交)儿……这些“生僻词”是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考队员在非洲的重要发现成果。11月初,该团队在肯尼亚西部森林又发现了葫芦科马(瓜交)儿属植物新种大苞马(瓜交)儿,被认为“对于重建该属系统发育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中国和非洲共建的首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5年前,中心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合作启动《肯尼亚植物志》编研工作。这是首次由中国科学家主持开展的境外国家植物志编撰,预计耗时10至15年、收录7000余种肯尼亚植物。

科考工作十分艰辛。入深山、进森林,不仅交通不便,还面临大型野生动物袭击的威胁。中心专家王青锋说:“小小的蜱虫也带来不少麻烦。考察结束时,每位队员身上都布满了蜱虫叮咬的伤痕。”

“中心为探究非洲植物多样性保护开辟了新途径。”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参与植物志编撰的科研人员杰弗里·姆瓦卡拉介绍说,非洲植物多样,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但人才和技术有限。中国科学家倾注心血帮助肯方开展相关研究和编撰工作,“很多发现填补了东非地区植物资源研究的空白,意义重大。”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成立8年多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启动48个合作研究项目,与非洲合作单位开展大型野外科学考察60次,联合出版学术著作8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321篇,为非洲各国培养222名研究生,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600余名。

中心还积极与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等国合作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系统,与当地科学家联手在野生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重点区域开展科学考察。津巴布韦环境与旅游部常务秘书穆诺达瓦法指出:“中国为我们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野生生物保护事业提供了坚定支持,助力非洲开创野生生物保护新时代。”

(本报北京、布鲁塞尔、约翰内斯堡、东京12月9日电)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