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引大企业促大产业:重庆丰都产业“扶贫”样本

——

2020-12-10 21:17:42

中新网重庆12月10日电 (罗永皓 张燕)靠天吃饭的农业,如何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

12月初,记者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丰都。曾被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县的丰都,走出了一条以“大企业带大产业促大扶贫”的脱贫之路。

引进龙头企业 破题市场和技术难题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这里给人的印象。中共重庆丰都县委书记徐世国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销售市场拓展和农产品技术问题是发展农业产业的主要难点所在。”

近年来,丰都引进培育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构建起以牛、鸡、猪为重点的“1+4+X”扶贫产业体系。通过大企业“代购、代养、代销”等方法,小农户、小企业与大产业实现有机融合,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差。而我们的龙头企业走的是‘总部在丰都,基地在全球,市场在全国’的经营路子。”徐世国以该县引进培育的肉牛全产业龙头企业——重庆恒都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举例,其牛肉产品在天猫、京东同类生鲜类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50%,仅在该县就带动20%的农户参与肉牛产业发展,帮助1000余建卡贫困户脱贫。

依托龙头企业丰富的技术储备,丰都建立专业技术团队和设置技术扶贫专岗,攻关技术难题。据恒都集团副总经理朱刚泉介绍,该公司目前可实现精细化分割达16个部位300余个品种,产品涵盖冷冻调理、熟食产品、休闲食品、西式牛肉4大类200余个品种,实现了牛肉中高端产品全覆盖。利用技术优势,企业在当地农村布点收购秸秆等农副产物,使农副产品“变废为宝”,促进当地农民进一步增收。

发展全产业链条 形成脱贫致富“合力”

在7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丰都逐渐形成了59家县级农业企业、1900余家农民合作社、1000余个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脱贫产业发展生力军,构建起了“县有龙头企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致富家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从牧草的种子到饲养和屠宰,从加工到销售,以及粪污的循环利用,丰都整个肉牛产业已经形成全产业链。”徐世国介绍,目前该产业涉及该县农村贫困户超过2000户。

此外,丰都用扶贫的专项投资与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饲养蛋鸡240万只,资产收益全部用于购买贫困户的劳动力服务,一年解决就业超过1000个。鸡蛋托、纸箱等配套产业,都交给了当地的贫困户。

为解决农村土地闲置及农作物管护问题,丰都充分“借力”全产业链条发展,推行“三变”改革。促进该县轻量化经营性资产2.6亿元,让2.5万亩林地、土地充分释放价值,推动2.3万人人均增收883元,其中4358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320元。

通过资产收益、代养收益、股权分红等带贫益贫机制,目前,丰都所有村已告别集体经济“空壳村”,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9729元增长到2019年的14518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1606元,同比增长8.8%。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