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疫录)志愿者Jacob:与其发呆,不如做点有用的事情
中新网上海4月18日电 题:志愿者Jacob:与其发呆,不如做点有用的事情
中新网记者郑莹莹
“前一阵,我的家人和朋友们给我发视频,问我,‘你逃过打架事件了吗?听说因为物资短缺,上海人人都在商店里打架。’我说,那是假消息。我半小时前刚从一家超市出来,店里几乎没人,那正好是在封控前。”正在上海的荷兰人Jacob von Bisterfeld18日接受中新网记者线上采访时如是说。

“问题是,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很消极,正面消息没人看,负面消息卖得好。” Jacob说。
Jacob出生于荷兰,幼时举家搬到新西兰惠灵顿。他来中国30年了,目前住在上海松江区的一个小区里。

封控以来,他在小区里做了大概三个星期的志愿者了,运送物资、消杀等等。早期忙的时候,他说连厕所都没时间去。
以前在新西兰,Jacob也经常当志愿者,在他看来,做志愿者是与人交往、融入团体的绝佳方式。他说,“当上海的小区开始封控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小区应该需要人来收集垃圾、运送物资,我与其在电脑前发呆,不如做点有用的事情。”

虽然这个大概有2500人的小区里就Jacob一个外国人,但并不妨碍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跟居民讲防范区管控措施:“你好,我们有一个新的卡(通行证),用这个卡,你可以去外面,一个人可以去,一天一次。”
Jacob说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做志愿者,他认识了很多小区居民,“以前我并没有真正认识周边的居民,他们朝我笑笑,点点头,但我并不知道他们是谁。现在,我跟大家都熟了,至少跟其中三四十名很熟。”

平日里,Jacob在上海当教师,当下因为疫情,他的课停了,他说自己处于“退休状态”。一旦一切恢复,他说自己将重新开始。
有空的时候,他会写文章,大多数是有关于中国。“我真的觉得中国作出的努力没有得到世界足够的认可,我试图做点事情,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目前的情况,尽管我知道我只是大机器里的一个小小齿轮。”他说。

当有朋友问Jacob,“你已经3年没回家(新西兰)了,是不是感觉很糟糕?”他说,这其实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他跟家人可以视频电话,而且他真的挺喜欢待在中国。
Jacob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叫罗江强。他说自己会一直在中国待下去,他喜欢中国悠久的历史,兵马俑、莫高窟、龙门石窟、三星堆遗址……这些打小就让他很痴迷。
他还记得,12岁那年,他在南半球(惠灵顿)的中文电台里听到一首中国歌。采访的末尾,他在电话那头中哼出了它的旋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