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纸上烟云》将修复文物的热情照进创作

——

2022-05-02 09:16:44

近日,以古书画修复为题材的解谜小说《纸上烟云》首发式在广州举行。

古人以“烟云”指代书画,董其昌曾言:“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云烟障眼,悬疑顿生,《纸上烟云》的故事就从一幅旷世名作开始,拨开了古代书画背后的重重疑云。《纸上烟云》融合了古书画鉴赏、书画修复、悬疑等多种元素,可以将这些元素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得益于作者是一名古籍文物修复师的身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通讯员:钱飞遥 汪星辰

将书画作伪和修复描写得妙趣横生,可看性强

小说中,清代扬州书画修复匠人吴墨林为康熙修复了污损的《千里江山图》,后入宫为皇家书画做修复工作,并被任命为图籍司主事。吴墨林表面是修复匠人,实际却是假画贩子,他临摹的书画以假乱真,但逃不过宫中图籍司副主事刘定之的法眼。二人领命南下寻找惊天宝藏,循着藏匿在历代名家书画作品中的线索,一步步接近历史背后的真相……

作者将古书画修复技艺的手法和门道通过匠人吴墨林的作伪和修复情节呈现得精彩绝伦,又经过艺术加工,使故事更具可看性。

比如书中写到吴墨林为讨好刘定之,投其所好而仿作朱耷的《鳜鱼图》,作者就在情节中融合了做旧的窍门:“吴墨林回到家中,紧闭房门,取出纸笔,构思片刻,濡墨挥毫,不多时便画了一条鳜鱼,又仿着朱耷的书法,题了名款。从囊匣中取出一个大木盒, 翻找出朱耷的假印章,按了印泥,钤盖上去。他的造假技术已臻于化境,不过半个时辰,就如行云流水般造出一件假画,略一扫视,觉得纸墨少了点旧气, 于是在厨房熬了一锅猪油,将这张画悬挂在灶台上,用慢火熬煮猪油,烟熏了一晚。待到天明,那鳜鱼图果然裹上一层旧气。”

又如在描写吴墨林修补《千里江山图》时写道:“只见他偷偷摸摸用手指沾了点唾沫,在自己的胳肢窝里搓下来一点泥垢,然后用这点泥垢,在新补的绢丝上反复摩擦,那鲜艳的颜色慢慢就没了火气。他仔细端详了一会儿,不太满意,又用手指在头皮上磨蹭了许久,刮下来一点头油,涂抹在补绢上,反复数十次之后,新补的绢丝竟然被头油蹭出一点儿包浆的柔光,到这时候,才算大功告成。”

这些情节读来妙趣横生,吸引读者走进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在创作中挥洒对文物修复和古书画的热情

作为一名国家纸质文物修复师,李屹东面对珍贵的古籍孤本时总是小心翼翼,对着发黄变脆、薄如蝉翼的纸张不敢大声喘气。但在文学创作中,他以“南北颠”为笔名,如天马行空,将自己对古籍修复和古书画的热情与理解,投射在这两个清代宫廷修复工匠身上。

他们一个市井匠气,一个清高迂腐,但对书画都怀着狂热真挚的感情。他们之间互相较量,是艺术上的争论;他们与朝廷之间的决裂,是权力与艺术之间的博弈。同时我们也在作者的文字中思考: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古往今来,那些修复匠人为什么甘于坐冷板凳,为什么执着于薄薄的一张纸上,为修旧如旧而费尽心思?

对话作者“南北颠”:艺术史趣事适合用小说来表现

广州日报:将书画修复与悬疑解密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惊喜,您是出于什么契机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呢?

南北颠:我这个人喜欢幻想,于是就想出这么一个故事框架。我一直觉得中国绘画史中有很多核心观念很适合用小说富有戏剧性的形式表现。比如文人画家对匠气的鄙视,比如不同流派画家之间的相互攻讦,比如书画造假尔虞我诈的故事,而古代的很多造假高手往往出身于修复师,修复师本身又是工匠身份,通过虚构一个清代的修复匠人,可以讲述很多艺术史上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写出来会很有意思,于是就动笔写,一写就入了迷。

广州日报:书画修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您在写作《纸上烟云》时,是如何处理好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呢?

南北颠: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非常难,我觉得专业性并不是最难做到的,而要做到可读性恰恰是最难的。人们更喜欢看视频,喜欢抖音,喜欢快速阅读,在这种氛围里,怎样写一本通俗小说,用文字抓住大家的眼球,同时保持一定的品位和深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目前的心得是:每写完一段或者一章,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太了解这个专业的读者,以非专业的心态去阅读,这样就能发现很多问题,慢慢修正。

广州日报:从美院学习美术史到毕业从事修复古籍,您是以什么心态来学习另一样新东西的?

南北颠:学校学的是书本知识,修复是手头的实践,二者很不一样。面对新的东西,要调整心态,首先要坐得住,其次要以一种工匠的心态面对这些工作。修复师必须耐得住寂寞,耐得住重复性劳动的枯燥和乏味。修复工作其实是比较苦的,需要静下心,沉下心。

广州日报:您如何看待文物修复这项工作对于艺术史研究的意义?

南北颠:意义其实很大,因为修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原的过程,很多艺术史研究,包括书画鉴定,都和修复脱离不开关系。比如一幅画,哪里是补笔,哪里修改过装裱形式,其实对美术史研究都有关系。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