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编规划、兴产业:青海黄河岸畔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

2022-05-06 17:21:00

中新网西宁5月6日电 题:编规划、兴产业:青海黄河岸畔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作者 康维海 张添福

立夏时节,青海黄河流域杨柳吐绿,该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乡村振兴喜讯不断。

规划最美蓝图,入选优秀案例

黄河从公伯峡水库倾泻而下,浩浩荡荡。红光村就坐落于大坝脚下的黄河南岸,西路军战士留下的红色遗迹至今还保留着历史原貌。

近年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大力支持红光村的乡村振兴,把红光村作为第一批20个试点村庄之一,帮助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1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榜上有名。

“这是一个高起点、统筹国土空间‘多规合一’的规划。”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红光村村庄规划采取上下两村组合编制的模式,重点挖掘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同时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防止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

昔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等象征革命的图案雕刻在花砖和墙壁上,这些图案保留至今。

如今,红光村拥有红军小学、宅院、水磨坊、榨油坊等红色历史遗迹,是青海的西路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

上述规划编制中充分开展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对村域范围内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通过与乡村书记、村民代表座谈,充分了解民意,规划中明确,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试点,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充实红色产业业态,优化村庄用地布局。

处理“急难愁盼”问题,增强获得感

红光上村作为青海省自然资源厅2021年8月新增帮扶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之一,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派出驻村工作组,厅下属的青海省移民安置局的程文慧任驻村第一书记,省自然资源工会的徐瑞作为工作队员,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工作。春耕之际,他们更为忙碌。

目前,青海省移民安置局针对全村有58户公伯峡水库移民的实际情况,所实施的投资300多万元的危房改造项目正在收尾,实施的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推进红光上村乡村振兴工作,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帮助处理“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增强幸福感、安全感。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老党员、老干部,开展实地走访,了解发展意愿和困难,化解协调矛盾12起。

红光村第一书记程文慧主动作为,多次组织征求村内民众意见后草拟初步设想方案,向派驻单位局领导进行汇报。青海省移民安置局负责人高艳了解到红光上村民众生活存在困难事、烦心事,要求驻村第一书记程文慧结合村情实际,由村两委拿出浇灌水渠项目意向方案逐级上报,目前新建浇灌水渠项目可研方案已审批完成,投资概算150万元。

利用自然和文化优势,打造富民产业

有了新规划,对红光村村民来说,如今对“红色”产业有了新的理解,红色产业不仅仅是园地里种的鲜红辣椒、花椒,还有村里蓬勃兴起的红色旅游业。

经积极争取,近年来,循化县坚持挖掘、传承、发展西路红军红色文化资源,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打造了“五点一体”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红光村肩负着“使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发扬红色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春耕农忙之余,村民马胡才赶紧清扫、收拾房屋。马胡才说,“春天到了,到村里旅游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趁这两天有空闲时间,把屋子收拾干净,准备接待游客。”

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红光村村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以纪念碑、红光小学等为核心的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辣椒、红花椒的“三红”产业。仅去年,红光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比十年前翻了几倍。

看中红色旅游的热潮,马胡才将自家的四合院改造成农家乐,偌大的庭院,旺季成了餐厅,淡季供家人住宿。这种灵活的经营模式,让马胡才一家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就业。马胡才说,“旅游旺季,农家乐里几乎天天爆满,去年的收入达到30万元。”

与年轻的马胡才不同的是,一心扑在庄稼地里的马海毛,精心照料园地里、荒滩地里种的辣椒,一年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马海毛说,红光村紧挨黄河,水资源丰富,加上光照充足,种出的辣椒味道很地道。

穿梭于红光村,随处可见销售辣椒、花椒等农副产品的店铺,以及一些销售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商铺。红光村村民马努沙说,这几年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天有好几千人进出,来他店里买辣椒、花椒的人也挺多,收入很不错。

一户两户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经积极争取,村里从国开行拿到了450万元的3年免息助农贷款,对村里的能人进行了筛选,根据村民各自的特点和特长,发放贷款用于产业扶持,让大家都能按需按能致富。这笔贷款,让32户村民受益。(完)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