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海口革命老村党支部书记的“产业经”

——

2022-05-10 13:17:13

中新网海口5月10日电(尹海明 符宇群)“来,先尝一尝我们的特色玉米茶。”在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道崇村委会,村支部书记吴海山从新鲜的玉米上摘取部分苞叶和玉米须煮茶,向记者介绍村里的紫玉米产业,“地头收购价5元一个,今年种了一百来亩,收益很不错。”

紫玉米是吴海山去年从三亚南繁育种基地“淘”来的新品种。看准商机的吴海山,已和一家玉米研究所达成合作,在村里建立50亩的玉米育种基地。吴海山说,村里将享受育种分红,仅此一项,每年预计有5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收入。

荫生村村民小组长冯学承在自家龙眼果园修剪树枝。 陈英清 摄荫生村村民小组长冯学承在自家龙眼果园修剪树枝。 陈英清 摄

道崇村是1926年就成立了党支部的革命老村。近些年来,村干部带领村民发扬革命精神,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道崇村有一个130多亩的“乡村振兴农业生产实践基地”,除了试种水果玉米,还有树葡萄、双季龙眼、巴西番樱桃等20多个水果品种。“这是我们村的‘试验田’,不试怎么知道适不适合在村里种?”吴海山介绍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我就喜欢搞产业。”

道崇村内的三角梅共享农庄。 符宇群 摄道崇村内的三角梅共享农庄。 符宇群 摄

担任村干部已有20余年的吴海山说,自己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三亚工作时,月薪就有8000多元,但不甘心一直给别人打工,就回到村里探索发展各种产业。”“革命老村要想发展得更好,只有不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才行。”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后,道崇村传统橡胶产业损失惨重,陷入了困境。不过,吴海山危中见机,借此推动村里土地整合。他举例说,以前一家人有10亩,但是分散在10个地方,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村里抓住机会进行土地整合,大大提高种植效益。

道崇村委会辖内尔裕村、潭月坡村、荫生村整合零散的农户承包地,初步实现山油茶、龙眼、小桔子、椰子等成片种植。

潭月坡村曾是道崇村委会最偏僻的村庄。“土地分散,村民想发展产业也有心无力。村民纷纷外出打工,100余人的村庄一度只剩40余人。”吴海山说,经过多次努力,村中380亩地成功进行土地整合,如今已集中连片种上槟榔、橡胶、菠萝蜜。产业发展吸引了不少青年返乡,现在有70多人在村居住。

吴海山展示近期最新研究的盆栽茄子。 符宇群 摄吴海山展示近期最新研究的盆栽茄子。 符宇群 摄

走进荫生村,随处可见绿油油的龙眼林、山油茶林。荫生村村民小组长冯学承在自家龙眼果园介绍说,近两年,部分村民依托龙眼园做起了乡村采摘,收入增加不少,开始建起小楼,买了小车,“大家都说我住的是‘龙眼楼’”。

发展新产业也不总是成功,需要及时调整。2014年引进的蜜柚,由于气候和土壤不适应,种出来的蜜柚品相不佳,村民弃种。“我们及时调整种植方向,改种新品种金椰,大概有1000亩。”吴海山说。

道崇村内的“乡村振兴农业生产实践基地”。 符宇群 摄道崇村内的“乡村振兴农业生产实践基地”。 符宇群 摄

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吴海山和村民们又瞄准了农产品仓储分拣包装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道崇村村集体公司贷款投入500多万元建设道崇农产品仓储分拣包装中心,预计6月完工投用。“不仅可以服务本村,还可以服务周边地区,解决销路,提高附加值。”吴海山说。

不仅如此,道崇村还引进企业,在村里打造了海南最大的三角梅共享农庄,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这不仅给村里带来土地租金收入,带动村民种植花卉,还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

在一个个特色小产业带动下,道崇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吴海山说,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7000元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23000多元。

探索之路没有终点。除了村里的实践基地,吴海山将自己家也变成了小“试验田”。保亭红龙眼、福建蜜柚、昆明石榴、盆栽果蔬……吴海山的家里,种满了他在岛内外带回来的新品种。“有人向我订购200盆盆栽茄子,一盆可卖80元。”吴海山说,盆栽蔬菜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向孩子普及自然教育,前景不错,“试种成功,就在村里推广”。(完)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