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0日电(记者 上官云)“每天身处喧嚣,却无比孤单。”这句话,曾有人用来调侃自己的“不合群”,形象地说明了内心的苦恼。
最近,“合群真的那么重要吗”成为网上热议话题。有人觉得不重要,没必要去迎合所有人;也有人觉得,在生活中必须合群,不然很可能被孤立。
在生活中,也许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伪合群”或“盲目合群”,有必要吗?
“害怕被孤立,努力去合群”
在职场和生活中,先不谈是否“盲目”,“合群”可能是不少人会遇到的问题。
图片来源:《女心理师》视频截图早前的热播剧《女心理师》中,曾讲到过一个故事:“老好人”小莫有点讨好型人格,有人找理由,让他帮忙做幻灯片。小莫已经下班了,权衡一番,最后还是回复“好的”。
他想融入公司的小圈子,但仍然会被排斥,显得很不合群,同事们出去唱歌也不带他。
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小月在一家企业工作,还是个职场“萌新”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合群”问题,“会有意识地多参与同事们的活动,即便不感兴趣,也会敷衍一下。”
至于原因,她的回答简单明了,“害怕被孤立。在生活中还好,在职场中如果不能合群,很多好事可能都落不到你头上。伪装合群,是成年人的必备技能。”
寻找归属感
关于“合群”的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教授宋广文表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孤独的生存和活着。
他介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说,人类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作为个体而言,往往要把自己归纳到某一个群体当中。尤其当身处“人情社会”中,做到“合群”几乎是人们潜意识里的自我要求。
漂泊在外时,“合群”似乎就显得特别重要。无论是同学、朋友,还是同事,如果一个人在这些小圈子中,和别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就容易在无形中给自己带来更多安全感。
图片来源:网友微博截图一定圈层中的社交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还不止于此。比如,拥有一批关系较为密切的朋友,可以分享快乐、倾诉痛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换言之,大家追求合群、愿意合群,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盲目合群”有无必要?
不过,在生活中也没必要“盲目合群”,更没必要为了“无效合群”委屈自己。
宋广文分析,很多合群,不管出于本能或者社交需要,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目的性:或者是对工作有帮助,或者是对排解孤独有效果。
他认为,越是成熟,越明白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令人感觉舒适的“合群”,实际上是要找到与自己三观一致、兴趣相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圈子。
也有观点认为,当“盲目合群”时,一个人可能并不会感觉轻松,倒不如尝试消除外界带来的压力,活得更自在一些。
因此,盲目“合群”没必要,低质量的“合群”反而会给自身带来困扰,甚至疲于应付。
“孤单”一定很可怕吗?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往往分为不同的层次。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有的若即若离,有的面和心不和,也有的能做到坦诚相待。关系密切与否,受到三观、人品、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孤独和孤单不是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孤独指的是心理上觉得不被接纳,也无法有效接纳别人。”宋广文称。
有些人则天生喜欢独处,愿意一个人居住,与邻居、同学交往也不多。看上去形单影只,但这种生活对他来说也许很惬意,未必觉得孤独。
换句话说,如果常人眼中的“不合群”没有从生活和心理上引起什么不好的效果,那一个人完全可以选择“合群”的量和度,没必要强迫自己融入兴趣爱好不相符的某个圈子。
“合群好或者不好,需要辩证看待问题。”宋广文建议,如果觉得自己“不合群”,可以积极开拓兴趣领域,或者跟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等等,适当学会自洽。(应受访者要求,小月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