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有聊丨马伯庸:我如何写出三教九流与红尘世情?

——

2022-05-13 15:17:50

中新文娱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最近的热播剧中,《风起陇西》的题材显得有些特别:以全新的谍战视角打开三国故事。

它改编自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故事情节很紧凑,讲述了“小人物”陈恭与荀诩跌宕起伏的经历,一番波折之后,两人决定联手查出安插在蜀国的间谍“烛龙”。

马伯庸自己也在追剧,“糜冲在原著里就是个工具人,没有自己的情感,是一具执行任务的机器。剧里把这个人物做了升华,丰富了血肉,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角色。”

作家马伯庸。受访者供图作家马伯庸。受访者供图

包括《风起陇西》在内,马伯庸的历史题材小说拥有不少读者。在写作中,如何平衡真实历史和文学创作的界线?他说,那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最近,马伯庸在接受中新文娱专访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阅读经验。他认为,小说家一定要是杂家,广度是一定要有的,否则写不出三教九流、写不出红尘世情。

专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文娱:《风起陇西》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马伯庸:这个(书)可早了,应该是在2004年,当时我在新西兰读大学。因为图书馆里没有什么中文书,我带了一本《三国志》过去,反复看,对那段历史了解比较多。

2004年我要写毕业论文,(写论文)之余想转移压力,就写了《风起陇西》。当时我的想法很纯粹,三国故事大家熟悉,但三国谍战故事,好像没人写过,于是就动笔了。

中新文娱:《风起陇西》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原型吗?您如何看待陈恭这个人物?

马伯庸:中国的历史向来很少关注间谍这方面的故事,但如果仔细想一想,其实每一件大事背后,一定是有着非常扎实的情报基础。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官渡之战,曹操是如何知道袁绍屯粮在乌巢?又是如何带兵准确将其付之一炬?这背后一定是有情报网络的支撑。但间谍是这样一个职业:最出色的人才,一定是籍籍无名的,所以历史上也没什么记载。

作家马伯庸。受访者供图作家马伯庸。受访者供图

原著小说里,陈恭是一个配角。但是在他身上,融汇了我小时候看过的谍战片、反特片的各种英雄形象。他们忍辱负重,活跃于敌人腹心,牺牲巨大,却九死不悔。

中新文娱:如今您在创作风格上有没有什么变化?可否分享一件写作方面的趣事?

马伯庸:写《风起陇西》的时候,我的历史地理水平还不太好,很多细节没有考虑到。比如我把汉中描写成一个如同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与实际情形严重不符。

一个汉中的朋友向我抗议,说我们这里号称是小江南,才不是满眼黄土呢。我得知之后,特意去实地考察了一圈,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赶紧在再版的时候做了修正。

中新文娱:写历史题材小说,您提到过有个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如何理解?

马伯庸:“大事不虚”好理解: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不去做大的改编。“小事不拘”很多人理解为不受拘束,其实也不是。

小事需要虚构,但虚构也要讲究历史逻辑,当时的人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才会说什么样的话,有什么样的科技水平,才能做什么样的事。

《风起陇西》书封。出版方供图《风起陇西》书封。出版方供图

比如宋代的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你要虚构一位底层武将,他的社会地位就不会太高,见到文人要矮一头。一切故事桥段,都要从这个社会逻辑中衍生而出。

中新文娱:能否分享下自己的阅读经验?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马伯庸:我阅读没有限制,什么书都读。小说家一定要是杂家,深度不敢说,广度是一定要有的,否则写不出三教九流、写不出红尘世情。

我现在刚刚完成一部写了三年的作品,叫做《大医若史》,希望透过几个清末的医生,写出乱世之下医疗工作者的艰辛与坚持。

我就是个写小说的,完成作品是我的本分,至于其他,都属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完)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