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福州5月18日电(彭莉芳)从医23年,医生沈彧澜一时很难记起接生过多少新生儿。但她记得毕业分流专业时,选择妇幼科室的坚定:“每天都在迎接新生命,感觉特别好。”
在接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光里,她凭借精湛的临床医术收获荣誉与敬意,也肩负起责任与期盼——主动请缨赴西藏支援;援藏归来,顾不上休整就投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职工作,只要病人渡过难关,我们的付出就值得。”沈彧澜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她像一面棱镜,反射出这个时代下,女性医务工作者奋勇担当的巾帼风采。今年,福州市晋安区总医院党委副书记沈彧澜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沈彧澜(右二)为八宿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帮扶。 受访者供图不仅“输血”更帮藏区医院“造血”
2017年6月,沈彧澜说服家人,主动报名援藏,成为福州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队长,也是该批援藏队中唯一的女队员。美丽的雪山、洁白的哈达、热情的藏民……初到西藏的兴奋,随着行程中海拔的升高而消散。
“平均海拔4000多米,脚就像踩在棉花团上。”穿越川藏线上最危险的天路72拐来到支援的西藏昌都市八宿县,高原反应让她头脑发胀。除了地理环境,这儿的医疗条件更打破了沈彧澜的想象。那时,在拥有3.9万多人口的八宿县,规模最大的县医院床位不过70张,门诊、手术室、病房相连一处,医疗人手不足……更让她吃惊的是当地妇幼健康知识的匮乏:新生儿出生不洗澡,没有保温辐射台,妇女身怀六甲还弯着腰夯墙、上山挖虫草。
“我来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在西藏八宿县医院工作的700多个日夜里,沈彧澜接诊产后大出血的病人、亟待剖宫产的病人与其他受重伤急需抢救的伤者等共2200余人次,接生新生儿800余名。
在八宿县的第十天夜里,得知有位新生儿不会哭,沈彧澜顾不上高原反应,从宿舍飞奔至医院。“小孩皮肤青紫,无法自主呼吸,心率微弱。”时至今日,沈彧澜仍记得产妇的哭腔——“救救我的孩子”。沈彧澜赶忙拿出新生儿复苏器,配合体外按压循环,直到半小时后孩子才哭出来。
“新生儿复苏器在当地竟从没被使用过。”沈彧澜意识到,类似的抢救案例可能还会有很多,“当地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基础的技术。”为此,沈彧澜与援藏团队尽力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除了言传身教,团队为当地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帮扶,从最基础的医疗规范开始,指导妇产科诊疗常规,扎实提高当地的医疗技术,“第一课就是新生儿心肺复苏,产科必须要掌握。”她还带领福州援藏医疗队多次进行下乡义诊和健康宣教,为医护群体与当地干部科普健康知识。
离开八宿时,在整个援藏队的努力下,当地的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建成了设计理念先进、具备200张床位的新医院大楼,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初步有了二级医院的规模。
援藏归来,沈彧澜(前)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 受访者供图援藏归来再战“疫”
沈彧澜援藏归来已是2020年1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她顾不上休整,就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作为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她临危受命被派往位于一处养老院的隔离点,一待就是40天。隔离点有百位老人,初期几乎每天都有新增阳性病例。沈彧澜提醒自己,作为医疗领队负责人不能慌,“我们再恐慌就乱了”。
疫情发生以来,沈彧澜先后承担起医院预检分诊、隔离酒店疫情防控巡回督查的重担。午饭拖到下午两三点吃、寒夜里在户外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都是当时沈彧澜及其团队的常态。2021年春节期间,沈彧澜所带领的医疗队全体放弃休假,照常开展工作。
去年9月,福建省内多地发生疫情,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急需设立首个隔离酒店。下午1点半才确定作为隔离点的定点酒店,沈彧澜就带领团队立即研究设计三区两通道,指导安装各种隔离设施和设备,当晚11点半就接收第一批隔离人员共50人。
如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走进第三个年头,沈彧澜所带领的医疗队累计接收各类观察人员1200余人。
用心用情勇担重任
沈彧澜立志学医多少是受到了当护士的母亲的影响。在医院长大,看多了抢救,沈彧澜胆儿大,不晕血。高中时她受过两次不小的外伤,都在医生的帮助下快速恢复了,自此“对医生更加崇敬”。
“迎接一个新生命,感觉特别好。”实习轮转的第一个科室是血液科,但1999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的沈彧澜在分流专业时,选择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从医20年以来,最忙时,她曾一天连做7台手术接生11名婴儿。
虽然工作繁重,但是她对经手的病人都会建立档案并定期随访,这一习惯坚持到了现在。沈彧澜解释道,她所在的福州晋安医院早年病人以打工者为主,流动性大,复查率低,“对这些病人我都会留下电话,提醒他们定期复查。”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虽然坐诊少了,但她的任务却不轻松,不仅要负起隔离点防控的责任,还要做到“哪个岗位急需就去哪”。
“但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能做点贡献就好,不必在乎成就的高低。”沈彧澜始终记得,从事这个行业,是“源自对生命的尊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