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如何“解锁”大学生进工厂?

——

2022-05-20 09:18:52

一端是制造业急需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端是年轻人不愿当工人——如何“解锁”大学生进工厂?

【《中国新闻》报记者 李腾飞 报道】工人,这个很长时间在中国自带光环的职业,为何会成为一些大学生就业时回避的标签,让“要不要进厂”成为一道让人纠结的选择题?是个人偏见作祟,还是社会心理使然?面对招工难和用工难矛盾,又该如何打通“人才培养-职业塑造-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通路?《中国新闻》报近日专访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出版行指委委员彭振宇,探讨如何让大学生在职业和就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当时,彭振宇教授(左)做客湖北广播电视台节目,解读新时代职业教育将有何作为。(受访者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大学生进工厂不是浪费,是人才需求层次高移】

《中国新闻》报:很多人认为进工厂就是上流水线做重复机械的工作,使用大学生是人才浪费。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彭振宇:这不是人才浪费,而是产业发展导致人才需求层次高移。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实现工业化,核心是制造业。大学生进工厂本身就是在支持制造业发展,有利于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有利于提高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种职业选择,不仅正当,而且应该鼓励。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工厂也和过去不一样了。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所取代,这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个背景决定了大学生进工厂不可避免。

《中国新闻》报:观察就业市场,一端是制造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端是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当下的问题卡在哪?

彭振宇:如果我们不能在制造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薪酬待遇提高、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成就感提升方面下功夫,可能就无法光凭劝说、号召、呼吁来吸引大学生进入工厂。

从企业角度,要改变工厂在人们印象中上流水线、拧螺丝钉、工作累、压力大、环境脏乱差等的刻板印象,是吸引大学生进工厂的重要工作。

对大学生而言,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需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预期,先有工作再求发展,骑马找马总比坐吃山空要好;同时要坚信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躺平、佛系、啃老等行为并不能改善自身处境和状况,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才能成就梦想。

2021年12月15日,四川德阳,第四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拉开帷幕。图为当日来自天津的选手正在物联网安装测试员赛区进行比赛。(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2021年12月15日,四川德阳,第四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拉开帷幕。图为当日来自天津的选手正在物联网安装测试员赛区进行比赛。(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学历只是学习经历的证明,不代表实际工作能力】

《中国新闻》报: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人”在国人眼中是一种自带光环的职业和身份,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但如今,在一些人的就业观中,“进工厂”反而成了不体面的代名词,以至于和“大学生”形象产生对立反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彭振宇:大学生进工厂之所以成为热议话题,可能更深层次原因与社会上“重学轻术”“贵士贱工”的传统观念有关。好像大学生成了知识精英的代表,当工人则不够体面,放不下身段,这实际上是精英教育思想的惯性思维作祟。

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破纪录的1076万人,这个数字是22年前,即2000年(95万人)的11倍多,是1978年(16.5万人)的65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60%。大学生今非昔比,早已大众化、普及化了。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学历只是学习经历的证明,并不代表实际工作能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环境、综合国力、治理模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老百姓生活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观念等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新课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

《中国新闻》报:我们该如何扭转这种社会观念?

彭振宇:消除职业歧视,必须从娃娃抓起。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如职业陶冶、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等),培育职业平等、劳动光荣的社会土壤。这是最根本的一条,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显现成效。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已经写入新职教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官方机构要起示范作用,监督监管要跟上。

比如,各类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真正从实际出发,按照人岗适配的原则来招聘人才、设置条件,而非盲目要求高学历或设置各种歧视性条件(如性别、年龄等);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企事业单位招聘条件的审查审核指导引导,对明显违反《职业教育法》或相关法律的有关主体和行为给予坚决查处打击,维护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这具有重要的社会导向和现实警示作用。

此外,还要尽快构建国家资历框架。资历框架的本质是要打通教育(育人)制度与劳动(用人)制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制度壁垒。加速人才的培育、流动效率,激活人才和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让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受教育渠道和发展渠道。这是一个基础制度保障,为多样化人才成长提供一种制度可能。

【工厂留才,不能把年轻人当成“工具人”】

《中国新闻》报:制造业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我们该如何将优秀年轻人留在工厂里,打通“人才培养-职业塑造-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通路?

彭振宇: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反映了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破解这一难题,先要从教育源头上把好人才数量和质量关。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培养多少人,培养什么人要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否则,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社会性焦虑,增加社会治理风险和成本。

对职业教育而言,一定要紧贴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年轻人进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才能赢得社会和市场认可。

从人才使用方来说,要想方设法,让年轻人在工厂里有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薪酬待遇等各个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不能仅仅把他们当成工具人或生产机器。

对各级政府而言,需要营造公平、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减少内耗、内卷,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发展减负增效。

《中国新闻》报:今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施行,职业本科、“职教高考”制度正在加快建立。有评论称,高质量的职业本科将有望打破年轻人不愿进厂的窘境。您如何看待职业本科的前景?

彭振宇:职业本科的出现,一方面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和层次高移的需求。另一方面打破了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天花板,突出了类型特色。当然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需指出的是,职业本科的重点和初心是探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提供样板和引领。

如果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标准来建设职业本科,就失去了类型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违背了国家稳步发展职业本科的初衷。但目前一些学校和社会公众把注意力放在学校升格和学历提升上。这是学历本位社会观念和普通教育惯性思维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这种倾向是危险的,值得警惕。

(完)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