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潮州5月21日电 题:潮绣大师康惠芳:飞针走线六十载 至今仍是弄“潮”儿
中新网记者 方伟彬
在广东潮州,潮绣大师康惠芳的名字家喻户晓,15岁拿起绣花针,她的潮绣生涯已有六十载。潮绣和广绣总称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十年来,她的潮绣精品曾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拿大总理等国际政要。
康惠芳的工作室坐落于潮州牌坊街,虽是工作室,但三层小楼里却摆满了她多个时期的潮绣作品,俨然一座潮绣非遗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参观。日前,康惠芳接受中新社独家专访,75岁的她至今仍是弄“潮”儿,不断尝试新绣法,新题材。
康惠芳(左一)指导年轻学徒。 陈楚红 摄银针可绣出半年粮
“三十多年前,这幅《九龙壁》曾想卖给东南亚的华侨,换钱买牛肉丸和大米”,在康惠芳工作室,一幅电脑键盘大小的绣品虽年代已久,但仍然光鲜亮丽,九条龙层次突出,立体灵动,画框右侧独有的“非卖品”标签十分醒目。
康惠芳笑称,当时潮绣是当地人谋生的好出路,有称“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绣品颇为赚钱,随着潮汕人坐红头船下南洋,潮绣流传到东南亚一带,兴盛一时,受到华侨的喜爱,“不过,这幅没卖出去就保留至今”。
康惠芳讲解,潮绣立体,构图饱满,多用金线绣制,看起来金碧辉煌,是中国四大名绣中唯一采用垫高立体绣法的绣种,这幅《九龙壁》就是典型。
康惠芳的作品结合多种绣法的优点,画面立体,颇具动感。 方伟彬 摄七旬弄“潮”儿绣出千万般
潮绣的发展几度沉浮,银针走线六十载的康惠芳一直未曾停下。“从小我绣花天赋比较好,悟性比较高,我拿起这根针,就要挑战不可能。”康惠芳坦言,作为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播潮州文化,传承潮绣她责无旁贷。
近年来,潮州市政府开展潮州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以文化为纽带,联结海内外潮人。
眼下,康惠芳正在创作一幅“一桥一楼一街”的作品,绣面是目前她绣制过最大的一幅,内容包含了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还融入了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潮州美食等元素。“这幅作品的绣面长宽超过两米半,是我这一生的新起点、新突破,两年后呈现给大家欣赏”,康惠芳信心十足。
“针穿五色绒共线,绣出麟毛千万般”,讲得是潮绣的百变绣法。康惠芳边讲解新作,边把头发丝般的金线揉搓上了纸钉。“用纸钉垫高绣面,广济楼城墙上的栏杆就是这么制作而来的”,康惠芳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要去广济楼走走,看看不同光影下楼面的情况,在绣制作品时,潮绣立体的视觉感因此而来。
康惠芳绣制的金龙鱼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方伟彬 摄关注市场培养新人
康惠芳不仅善于观察绣品主体,而且还善于关注市场。“我把苏绣运用到远景的绣制,向印度绣、越南绣学习观音像、人像的色彩搭配”,康惠芳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丰富了潮绣的技艺,多年前,她成功创新了“立体双面垫高绣法”。
《九龙壁》构图饱满,用金线绣制,看起来金碧辉煌。 方伟彬 摄这种绣法也运用到现代服饰中。潮州是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康惠芳的两个女儿把潮绣大量运用到西方的婚纱中,产品远销欧美。康惠芳强调,婚纱晚礼服做大做强,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要用好潮绣,培养自己的设计师。
潮绣立体,构图饱满,画面层次感突出。 陈楚红 摄如今,康惠芳已经培养了300多名绣娘,最小的徒弟吴家容今年23岁。“我去年参观了工作室就决定学习潮绣,最近,能绣制牡丹的叶子,还学会了基础的垫高绣法”,吴家容告诉记者。康惠芳对这个小弟子的喜爱溢于言表,她表示,希望潮绣能够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让这个古老的技艺不断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