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种四五万棒香菇收入近20万元!她让食用菌开出脱贫之花

——

2020-11-17 22:55:06

她花了42年时间,引领着年轻行业走向成熟。她用了33年时间让这个行业成为千万农民脱贫的依靠。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将与我们分享她与蘑菇的故事。

张金霞:大家可能不知道,地球上有两千多种的大型真菌是可以吃的,如说木耳、蘑菇。在广义的食用菌里面还包括可以药用的种类,比如说灵芝、茯苓、虫草,但到现在为止,人工可以栽培的只有约100种。在我国栽培了七八十种,这七八十种食用菌栽培了只有100多年,所以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是太少太少,可是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特别适合于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经济作物。为什么食用菌那么适合山区脱贫致富呢?因为它绝大多数喜欢相对冷凉、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只要菌种好,原料选择的也对,在适合的气候条件、适合的季节下种蘑菇,再用科学的方法栽培和操作,就一定能够高产优质,赚到钱。

这几十年,我走遍了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燕山、太行山区,还有新疆、川藏十几个成片的生态贫困地区的四十几个县,其中有不少县都因为生产食用菌脱贫致了富,有的县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大县。现在大多数的贫困山区把食用菌(香菇、木耳等)作为了很重要的一个脱贫产业。

我做食用菌这个行业,从读研到现在已经42年了,食用菌最早并不是从贫困山区开始的,而是从沿海一带,比如广东、 浙江、上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食用菌就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再从欠发达地区向贫困山区转移,我们贫困山区的父老乡亲正是抓住了这个转移的机会,实现了脱贫致富。

其实我走上食用菌扶贫这条路也是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是1987年,在湖南永顺,当地就想拿食用菌让农民脱贫致富,可是做了好几年总是说效果不好,也不知道毛病出在了哪儿。我去了永顺,进他们县里的菌种场,发现菌种五颜六色,黄的、 蓝的、灰的都有,而不是正常蘑菇菌种白色的样子,这是其他的感染的杂菌。我就和当地具体的工作人员座谈,交流后才知道,他们没有基本的无菌理念,无菌操作也不大会。于是我决定住下来,从头教、手把手地教,把基本的理念、基本的东西教给他们,把我带来的菌种作为种源,我们一步一步地做,教他们检查和甄别。也就是那次,和当地技术人员到深山里的菇农家里,进了菇农家的家门,那个贫困状态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想象的:黑洞洞的房子、小小的窗户,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真的是叫家徒四壁。农民兄弟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风里雨里,只能谋得个温饱,糊口度日而已,手里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块钱。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要用我所学的一技之长帮上他们,让他们通过种蘑菇赚到点钱,把日子能够过得好一点。就这样,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不知不觉,33年走过来了。

其实扶贫也需要更新迭代,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不同的科技要求和科技服务方式要求。因此,要把技术融于当时当地的科学、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和变化的理念当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就是一家一户房前屋后星星点点地种蘑菇,这个时候只需要知道什么季节种更好、用什么样的品种更好、操作上要注意什么就可以了,而现在我们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集约化、聚集化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仅仅是具体的技术,而是要从整个产业顶层设计、产业发展的规划到适合于当地生产模式的选择,这样才能帮助当地建立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才能够有一个一个的具体的技术来扶贫。

燕山、太行山脉的河北平泉市种香菇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2008年前后,他们就遇到了一个发展瓶颈:全县种蘑菇的人三分之一赔、三分之一赚、三分之一不赔不赚,也就是说,从整个的产业来讲几乎是就没有利的,这个时候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具体技术能解决问题了,一定要引导他们向优质要效益,从规模型的经济增长向提质增效型的增长来转变,不是再盲目地扩产,因此优质生产成为大家的一个共同的努力目标。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品种更换、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改进,甚至包括采收。5年后,香菇价格由之前的每斤两三元增到四五元,品质更好的甚至卖到了十二元,农民尝到甜头了,各个高兴。

他们经常会问我,怎么样才能让优质菇出得更多?我就说,菌种和栽培两手要同时抓。不能只管栽培细心,还要从菌种质量、菌棒营养上下功夫,还有采收上要精确到几点去收获,大家可以夜里两三点带着矿灯到菇棚里采收,因为冷凉情况下采收,菇的厚熟就会慢,卖相就会更好、更值钱。这样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配套起来,优质菇率去年提高了24%,今年达到了80%左右的优质菇率。现在,平泉如果一家两口人种四五万棒,以自己劳动为主,基本上不雇人,能赚15万元到20万元。

我们与世界的先进技术比,最大的一个短板在哪呢?在菌种技术和整个菌种的种业链里头,我希望我能够和同行们共同努力把菌种这块短板攻克,这块短板一旦补上去,我们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在世界就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大国,就能够跃进成为食用菌的产业强国,这是我终身的理想,我要为它继续奋斗!

返乡创业的青年 牛越:您当初为什么在平泉县选择了去发展香菇,其他的品种您当时没有考虑吗?

张金霞:做这些工作一定不能强求,一定要结合当地人们的生产习惯,还有当地基本的生产基础、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扶贫是扶不起来的。平泉有30多年的香菇种植经验,有规模生产的经验才有可能再去提质增效,如果种其他东西再从头来,其实没有种香菇更符合当地的综合情况,更能够有更好的效益。

主持人:菌子的种植跟大田种植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精细化的操作,对农民来说会不会要求有点高呢?

张金霞:高不少,主要是农民以前是常年搞种植或者养殖,而食用菌属于微生物大家族的一类,它和植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这个条件在微生物学上叫无菌条件,这就要用无菌操作的方法才能创造无菌条件。对农户来说,只要按照我们给他的指导,告诉他原理,还是非常好理解的,还有太多的细节需要叮嘱。

主持人:我知道您从事这个行业大概已经有40多年了,您具体以后还有什么样的打算吗?

张金霞:我的职业生涯就是做食用菌里边种的相关科学和技术研究,这块儿我国与世界的先进水平来比,是一个最突出的短板,所以我就想以后我退休了,可能我脑袋也还退休不了,还得想这件事。我也很希望以后能够发挥我自己的作用,和同行能够精诚地团结起来能够形成一个产、学、研很好结合的一个机制,能够把我们种业创新这块的短板补起来,这块短板补上来的时候就是我们中国的食用菌产业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时候。

主持人:我们真的是在张老师的身上看到了科学家的蘑菇情怀,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执着的、纯粹的科学精神。当然我们也要感谢像张老师一样的,用食用菌这一角度来进行科技扶贫的人,是他们的努力才让老百姓的腰包厚起来了,让消费者的舌尖上多了那么一丝鲜甜。(资料来源:央视《大地讲堂》)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