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记者跟随“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报道团”来到位于荣成市成山镇的一处农贸市场,了解到几个月前,这里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市场里的29家经营户,每家摊位上都统一悬挂了一个二维码。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摊位经营者的基本信息、信用等级、客户评价和投诉信息等相关情况。这些新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老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市场负责人刘阳介绍。
这个“码”背后蕴藏的是一个贯穿“从田头到餐桌”的追溯体系,也是一个涵盖“从‘小农户’到‘大主体’”的信用建设体系。
近年来,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荣成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科技与监管深度融合,织就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在位于赤山脚下的凤凰湖生态园,记者看到,这里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已经实现处处留痕。在草莓基地里,每个大棚都有一个摄像头,生态园总经理王侦东通过操纵物联网监控系统,就可以随时观察棚里的各项数据,而这些数据将与种植、加工、销售等信息一并录入国家追溯平台,并生成一张追溯二维码,作为农产品的“电子身份证”。
王侦东介绍,当天采摘的这批草莓将发往北京的大型商超。两天后,远在百公里外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直接查询到草莓的田间操作、施肥打药、加工检测等信息,真正往来皆留痕。
荣成市农安中心主任刘海山介绍,荣成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一件买卖双方共赢的好事。一方面,追溯管理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的查询渠道,提升了消费者查询维权意识,改善了农产品消费预期。另一方面,企业依靠追溯管理,可以做出品牌,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全方位监管的落地和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为荣成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现实条件。
“今年这个财政扶持项目,我们争取的希望很大。”作为荣成苹果生产企业中的龙头—威海市翠虹果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建东说起话来自信满满。他的这份底气,来自公司已连续两年荣登本市守信“红名单”。“自打公司进入‘红名单’,好多事都方便了。以前跑客户,磨破嘴皮人家也不信你。现在,好多进货商都抢着来跟我合作。”在他看来,这份名单之所以受客户认同,一是有政府做背书,二是与公司信誉和质量安全进行绑定。
2017年,荣成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红黑名单”管理办法》。荣成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晓辉介绍,这个名单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作为农业信用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实施年度信用等级评定,综合考评得分在90分及以上的纳入守信“红名单”。对于“红名单”上的企业,政府会在媒体上公布,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而对于“黑名单”上的企业,不仅重点监管,取消各类政策扶持资格,还要公之于众。
在一般的市场规则中,信用秩序往往针对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却甚少将目光聚焦在“小农户”身上。可农业生产中,“小农户”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发地带。近年来,荣成将信用建设向农村延伸,出台了针对农村居民信用积分的评价办法,在900多个村居组织,50万农村居民中实施信用管理。每村成立信用议事会、配备信息采集员,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信用体系,与村庄福利、贷款利率、分红档次、争先评优等挂钩,让信用之风吹入“寻常百姓家”。
滕家镇镇炮东村党支部书记肖春明说:“现在村民都知道生产优质农产品有可能给个人信用加分,有了激励机制,大家热情就高了。村里的农产品已经连续几年都没出现过质量安全问题。”
截至目前,荣成已有58万本地居民、19万外来人口4.9万个个体工商户、1.9万家企业被纳入信用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