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偏远高海拔村, 瓯海区泽雅包岙村如今显得生机勃勃。上世纪80年代后,市科技局、市农科院等单位的技术专家先后到现场进行指点,黄瓜、茄子、辣椒等作物在包岙村的土地上落地生根。10年前,温州商报记者实地走访包岙村,了解它如何从“寸菜不生”的偏远高海拔村,实现到“蔬菜王国”的华丽转身。10年后,记者再次来到包岙村,来看一看这个“蔬菜王国”发展的如何了。
种多种蔬菜 收入越来越高
从泽雅风景名胜区东面进入后,需要在盘山公路上再开1个多小时才能到包岙村。去年,包岙村与周边其他三个村合并,现在包岙村是凌云村的一部分。
因为是下雨天,盘山公路上云雾缭绕,景色宜人,犹如仙境。记者问路时,周边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你再往前开,看到田里种着包菜、油冬菜的,就是包岙村了。”
在村口,记者遇到了原包岙村书记徐旭东,他现在是凌云村的纪委书记。徐旭东邀请记者去走一走蔬菜基地机耕路。“这条路是我们2016年时,专门为了方便菜农下地干活、蔬菜运输修建的,总长3公里。”
沿着蔬菜基地机耕路,记者看到道路两旁都是菜地,现在正是包菜和油冬菜的季节,田里绿油油的,特别好看。其他村冬季田地荒废的情况,这里却很少见到。偶有几块荒废的田地,也是事出有因。“我们村种菜遵循‘两年种菜,一年种水稻’的原则,荒废的那几块是今年种了水稻,明年就能种蔬菜了。这是我们种菜几十年总结下来的经验,只有这样,蔬菜才能长得好。”
包岙村海拔700多米的高度让这里的平均温度比市区低5℃,这为高山反季节蔬菜提供了生长土壤,一些山下还没有上市的蔬菜,这里早早开始热销;一些山下已断季的蔬菜,这里却刚刚上市。抓住这个特点,包岙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比如10年前,我们种植蔬菜品种更多了,现在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丰收。这几年,村里还引进了‘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27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源源不断地向城里输送着优质的蔬菜,深得市区老百姓的欢迎。”徐旭东说。
在一块蔬菜种植田前,记者遇到了今年已经60多岁的村民陈松柏。“我是村里第一批种蔬菜的人,已经种了30多年了。靠着种菜,我供两个儿子上了大学。”即使儿子多次邀请,陈松柏和妻子依然坚持留在村里。“我们承包10亩地,一年收入有七八万,而且对这里也很有感情,不舍得走。”
探索新路子 发展生态旅游
提起包岙村的蔬菜种植,就不得不提包岙村老支书赵炳川,年过古稀的他,一人便种了30亩蔬菜。前几年,他在包岙村设立温州拉西拉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技术人员和农户的交流搭建起了桥梁,一些新培育的种子通过这里派发给农户,农户碰到的问题,也通过这里得到解决。同时,他购入了专业的农药检测机器,设立专门的网页,对蔬菜进行抽检,每周定时向外界公布农药检测结果。“10年前他说的一些计划,现在都实现了。”徐旭东说。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包岙村也面临着年轻人越来越少的窘境。“现在种植蔬菜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等他们没有力气了,这些田地还是要外村的人承包过去。”徐旭东说,现在村里也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子,比如生产农副食品或者开展生态旅游。
村民李国友就计划承包10亩地种植番薯,生产番薯干这种泽雅民间特色小吃;村里也投资了100多万将包岙村小学改建为民宿,计划于近期寻求合作运营商。徐旭东说:“我们每年都有市区小学的孩子过来参与采摘活动,也是我们的一个试点吧。”
建基础设施 为菜农服务
据统计,包岙村现有户籍人口600多人,100多户,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仅蔬菜基地每亩年产值就达1万元,种植多的人家,一年可达8万-9万元的收入。
特别是旺季,每天都有一批蔬菜收购商来收购蔬菜,旺季时,载重量为5吨的卡车每天在他们村和批发市场之间,至少要走四五趟。蔬菜的价格也卖得越来越好,如油冬菜,他们这边可以种植两季,第一季油冬菜上市时间比山下早两个月,价格好的时候可以卖到3.2元一斤。
为了让村民生活得更舒适,为菜农提供更好的种植条件,这几年,包岙村也不断建设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比如2013年,镇里资助加村里自己出资,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工程、公路两侧绿化带改造、农电网改造等项目,大大提升了包岙村的形象,慕名来包岙村的人更多了。”
为了提供给村民更多的耕地,2013年,包岙村申请进行凌云山山地改造,释放了200多亩农耕地。如今这些农耕地都分配给了村里的农户,大部分种植了蔬菜、油茶等,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在村容村貌上,包岙村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民生。建起了休闲长廊和公园,村民有了休闲好去处;加宽本村的溪流,总长约1公里,改善了村民的饮用水;到青田叶山村的道路网也建成了,村民出去、收购商进来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