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水果是辅助的营养物质,水果内在营养价值不可小觑,它背后的文化知识更是源远流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胡小松教授将带我们贯穿古今,谈一谈水果背后的趣味故事。
主持人:胡老师今天为什么要跟我们聊水果?水果对于中国人,特别中国文化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
胡小松:第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所以它定位的是一个辅助的营养物质,是极其重要的健康食品,而且是纯天然的健康食品。第二,全世界30%以上的水果在中国生产。
我今天带来特别特别好吃的三种水果,荔枝、橘子、桃子。首先说荔枝,它的收获季节一般是6月20日左右。众所周知,杨贵妃爱吃荔枝,那杨贵妃的荔枝从哪来?
主持人:这个荔枝大概率应该是从岭南来的,因为苏东坡有名句叫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名字叫《惠州一绝》,广东惠州现在也是产荔枝的地方。而惠州到长安,唐朝最快的速度五百里一天,那就差不多10天才能到,当时有没有什么保鲜的方法呢?
胡小松:荔枝“一日色变,两日味变,三日则不可食”。唐朝有一种保鲜方法,就是用竹筒进行气调保鲜:第一步,将竹筒、荔枝放在冰上储存,然后把新鲜荔枝用荷叶包起来,放到低温储藏的竹筒里面;第二步,将草打湿铺盖在竹筒的上边;最后一步,用泥巴把竹筒的盖密封,再拿一片荷叶片把这个口封上,荔枝保鲜的竹筒就做好了,这种方法保鲜大概七天左右。显然,从惠州把荔枝运到长安是不可能的。
唐朝是我们国家历史以来温度比较高的时期,那在长安的南边会不会产荔枝呢?
主持人:四川也是种荔枝的地方,而且我记得就在那个泸州合江县有一棵,荔枝的古树很有名。
胡小松:四川有一条路叫荔枝古道,经过现在的涪陵、重庆、宜宾、成都。从涪陵上来,走荔枝古道,然后再往上走子午道,到长安的话大概就一千多公里,用竹筒保鲜的方法,大概在7天内是应该可以从合江、泸州、宜宾或者是涪陵运过去。
由此可见,劳动人民很有智慧,他会想出很多办法,降温的办法、储冰的办法,然后能够想到用竹筒把它封起来,建立一个气调储藏的环境来提高它的保鲜度和保鲜时期。
主持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靠劳动人民的智慧,保鲜的方法也会越来越进步。我听说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想办法运过荔枝,这怎么运呢?
胡小松:你看劳动人民还是很有智慧的,连树一块运来,就是荔枝树四月开花,挂上果了,就把整个树挖起来。然后坐船,船运大概将近两个月,正好到七月,到这差不多就熟了。
主持人:乾隆后宫佳丽这么多,这个荔枝怎么分呢?
胡小松:一棵树的话加上落果,最后不会太多。好像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共结荔枝220个,拿10个进供,其余随晚膳后呈进,皇太后2个,剩下就都是1颗了。
主持人:我想可能真的是在太多太多年的岁月当中,中国人吃荔枝太难了,大家对荔枝这个爱的指数非常的高。齐白石老先生也爱画荔枝,他画出的那个荔枝就让你觉得非常的打眼,无论是形还是颜色真的都是非常地惹人爱。荔枝可以说是对我们中国文化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胡小松:第二种水果橘子,屈原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他是以物来比自己的志,他当时是去齐国出使外交,在离开楚国的时候,用橘子来比喻自己永远是楚国人,因为橘子在南方可以生长,到北方就不行了。
主持人:《晏子使楚》里面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枳到底是什么?
胡小松:枳和橘的话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这个按古代时候的话,他们看到的现象就是由于环境不同,淮北天气更冷,它样子会变得稍微再更小一点,它杆上的刺会更长一点,味道更酸,果子看似不同,其实相同。
第三个水果桃子,它是《黄帝内经》里边的五果之一,在唐朝的时候,狄仁杰除了向武则天建议恢复李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举贤不避亲,这个他作为一代名相,他不断地把他的学生都推荐给朝廷,后来他们成为了宰相的宰相、大臣的大臣,而且都是好官。然后就有别人说了,仁杰兄,您真是桃李满天下。
其实“桃李满天下”有一个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的魏国,有个子质学识渊博,但是因为得罪了某人躲起来了,他家有两棵树,一棵桃树、一棵李树,桃在前,李在后。学生去了他家,拜他都要跪在这个桃树下,但从这之后一说桃李都是连着的。
还有就是桃总是跟吉祥、长寿,还和美好是关联的。在传统文化当中,对一个好的东西来讲,它是把各种美妙的故事都赋予在它的身上,证明了桃的地位太高了。
主持人:今天我们虽然只是重点说了三种水果,但是其实有太多个品种的水果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水果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资料来源:央视《大地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