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因涪陵而得名,而涪陵因榨菜而名扬天下。如今,涪陵榨菜不仅发展为百亿元的产业,也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兰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它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国民下饭菜,而且已经走向了国际市场。涪陵榨菜在全国榨菜产销量中占50%,出口量占全国的70%。那么,一棵小小青菜头是怎样带领当地居民致富的呢?
和涪陵地区大多数人一样,张永龙的一天是从一碗榨菜开始。这天正逢冬至,张永龙要和乡亲们一起收获今年的第一批青菜头。
北纬30度,长江和乌江交汇处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孕育出这种榨菜的绝佳原料。当地人把收青菜头叫做收砍,手起刀落间,青菜头被切掉了根部和叶子,只留下膨大的茎部。青菜头越早上市越能卖出好价格,但是张永龙和乡亲们今天只是义务帮忙,绝大多数人并不急于收砍自家的菜地,真正的的收砍高峰期,将会出现在春节前后。那时每个青菜头份量更足,虽然价格会有所下滑,但是庄户人都有最精明的小算盘,只要品质过硬都会有保护价兜底。
800元一吨这个价格早在播种的时候,农户、合作社和企业三方签下的收购合同时里就定下了。这是当地摸索出的“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的利益联接新机制。
两份保证金,一份是由合作社交给榨菜企业。青菜头不合格不够量,企业可以扣合作社的钱,但同时企业保证合作社有15%的毛利率。另一份保证金则是菜农交给合作社,每吨30元。一旦把青菜头按质按量交到合作社,保证金马上退还。这份保证金张永龙和乡亲们掏的心甘情愿。
新鲜的青菜头开启了变身榨菜的第一步,清洗、剥皮看筋、穿串、风干,然后再反复地腌制、压榨,这些都需要在合作社由人工完成,待到火候成熟,再送往加工企业。
这样的手到擒来在村民的眼中以前都是不值钱的技能,但是自从加入合作社,这些都成了能变现的活儿,为合作社打工,一天就能有150到200元的收入。
除了打工,还有分红。靠着合作社的新机制,张永龙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人均收入从去年的13500元增加到了今年的14700元。
涪陵这个曾经的贫困区县,在2014年时农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0元,到2020年这个数据接近18000元。光是青菜头种植、加工分别带动16万农户、近2000户加工户、37家榨菜企业以及常年7万余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