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乡村遭受着剧烈冲击,仅2000~2010年,中国自然村落就消失了90万个,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正在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而消散。
北大硕士汤敏为了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放弃了稳定的公务员生活和高薪设计师职业,创立了公益组织“古村之友”,毅然投身于古村落保护的公益浪潮中。
目前,“古村之友”已成为我国古村镇领域规模最大的公益组织,汤敏带领的团队先后保护了梅州围龙屋、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浙江金华后溪村,打响河南马固村“中原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第一案”,为全国近400个古村落保护提供了支持。短短几年,“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简称“古村之友”)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近千个县市、共计数万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社群,“古村之友”研发与支持中心为志愿者社群搭建平台,研发模式,共同推动古村落的全面保护与活化。
中国现有的古村落
家乡为他种下的侠客梦
汤敏出生在四川达州市后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顽皮的他常听大人们说,家乡那一带出了很多英雄,近代的朱德、刘伯承、邓小平,古时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人都在附近生活过。这些名人故事的传播,使那里的人总有行侠仗义、做武林大侠、匡扶正义的想法。汤敏深受“侠义”精神感染,生活中,遇到有人欺负弱小,他总会挺身而出,下水救人也毫不含糊;学习上,名列前茅的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成绩稍差的同学。他觉得,只要能帮助别人就很开心。
汤敏童年照片
学生时代的汤敏(左上角)
高考时,成绩优异的汤敏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之后,汤敏对房屋建造、园林水景、园林石摆放等产生了兴趣,为解决内心的疑惑,他开始从图书馆借阅大量专业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汤敏了解到国内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领域著名学者俞孔坚的理论,俞孔坚老师把中国城乡发展的土地伦理提升到“道”的层次,这令汤敏心潮澎湃。经过3年刻苦学习,汤敏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师从俞孔坚。
研究生期间,汤敏又一次把图书馆当成了自己的大本营,直到现在,他依然能说出图书馆从A到Z的分类。在北大高质量的教育下,加上自己不限于专业的阅读,汤敏愈发觉得,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要有一套公共参与的机制,尽可能多地吸纳社会力量。同时,汤敏还通过各种平台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了自己的阅历。汤敏说,要关注社会进步,关注公益慈善,关注弱势群体。
北大毕业时的汤敏
“侠客”初露锋芒
研究生毕业后,汤敏作为“引进人才”进入成都市规划局工作。后来,想突破自我的汤敏决定辞职,在一家企业一直做到了高层管理岗位。
2010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可持续城市公益论坛”,身为企业高管的他联合了一批城市规划领域的讲师,给市民做公共讲座。在汤敏的不懈努力下,论坛名气逐渐变大,但公司的大小事务牵扯了汤敏大量精力,直到2014年,一场特殊的诉讼让汤敏彻底放下一切,投身公益。
汤敏演讲时的照片
广东梅州围龙屋是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也是富有特色的典型汉族民居建筑,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着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但在6年前,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围龙屋的历史价值。2014年,客家近半围龙屋在规划中要被拆除,由于没有保护先例,不少客家人无可奈何。这时,有志愿者向汤敏发出求助。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汤敏认定,围龙屋是具有极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群。在汤敏心中,乡村,尤其是那些古村落、古建筑群有中华民族的根。如果那些古老的建筑、传承的文化消失了,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乡愁将在哪里安放?汤敏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它。
到达梅州围龙屋现场后,汤敏看到这里祖祠安放着牌位、祖训和画像,周围大量推土机匍匐待命。“可以感觉到这个家族一直被这样的精神激励着,人人都有家谱,人人都有家史,重新塑造每个家族的励志史诗,就能让这个家族持续不断地昌盛兴隆,祠堂实际上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陈列馆。”汤敏回忆着当时的感受。
客家围龙屋
保护围龙屋的行动持续了3个多月,回到深圳后,汤敏写下万字长文,“如果乡村还很穷困,我有什么资格谈优秀”。他发动身边的一切力量,呼吁大家拯救梅州围龙屋,同时翻阅大量法律书籍,咨询律师朋友。最终,梅州围龙屋事件得到广泛关注,在时任广东省领导的批示下,围龙屋得以保存。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
客家围龙屋
这件事给汤敏很大启发,全国还有一大批人关心着古村落,每个参与者内心都播下一颗保护古村落的种子。如果将这股力量汇聚起来呢?汤敏借助网络发起倡议,立即有一群人跟帖,汤敏一个一个地加微信好友,为每个地区建立一个社群,河南、广东、四川、浙江……网络初步建成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各地巡讲,和各地的志愿者联系,这个志愿者网络就是现在的“古村之友”。
2015年,汤敏毅然辞去了企业高管的工作。由于当时他就职的公司已经在准备上市,同事听到汤敏辞职的消息都感到不可思议。而在汤敏心中,还有比“上市”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守护古村落,成为一名公益家。
汤敏在古村落实地考察
2015年11月,“古村之友”初步搭建后,汤敏就一直想研究乡村的整体景观如何重塑,因为乡村建筑有各自的文化意涵,例如祠堂是负责提高凝聚力的,文魁塔是振兴文脉的,书院是用来教学和读书的场所。
仅用半年时间,“古村之友”就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公益组织,现在已有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的十几万志愿者,汤敏经手抢救修缮的古建筑有上千处,亲身经历了十余起古村落保护的官司。汤敏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必须成为铺路者,为他们寻找资源,搭建平台,让他们发展。”“古村之友”在他的带领下,始终将公益诉讼作为有效途径,举办了中国村镇大会、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中国新乡贤大会,自主牵头研发了互联网公益App等等。
汤敏牵头举办首届中国古村大会现场
在组织志愿者的同时,汤敏又发起了乡村振兴领域最大规模的大学生比赛,每年有数万人参加,大赛设置了三个板块:乡村产业创意、乡村规划设计和乡村文化公益。各类项目既有研究性、实践性,又充分体现了乡村需求的现实性和紧迫性,高校师生通过大赛将方式方法带入乡村,把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引流到乡村,为乡村增强持续赢利能力、实现产业兴旺打开新的通道,为改善乡村治理及乡风文明提供了新的思路。
汤敏牵头举办的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颁奖典礼
汤敏总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成为一名侠客,要具备独立的人格,要有勇气和智慧,更要不断修行,这是需要用一辈子去践行的。”
如今,汤敏和“古村之友”推动了全国400多个村落的复兴,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因此免于被毁,许多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传承,数百间儿童图书馆开放,数百个老年活动中心建起……多年来奔走在古村落保护第一线,汤敏拿到了各种公益大奖,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可一身光环的他却过着近乎“自讨苦吃”的生活,一天一地是常态,与妻儿聚少离多。
他总是笑着调侃自己四海为家,化身一名“侠客”,在自己的世界里为古村落“打抱不平”。(资料来源:乡村振兴人物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