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记者陈锐海)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绝对贫困后,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任务。脱贫不返贫,产业是关键。如何强化已脱贫地区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央广网记者采访多位政协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金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舒心聚焦农村空心化问题。他说,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留下的劳动力中老弱占比高,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舒心委员建议各地充分发动本地有实力的城镇企业,与农村结成对子,共同建设新农村,加快农村发展。
在舒心委员看来,本地城镇企业壮大,农民就地务工,腾出闲置的土地、资源,可以通过流转等方式,为乡村经济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壮大城镇企业尤为关键。舒心委员建议国家对中西部三四线城市新建投资项目,加大政府招商补贴力度,进一步促进劳动密集产业向中西部三四线城市转移,带动各地城镇繁荣。
在产业选择方面,民进中央建议欠发达地区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农户客观需求,明确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与规模,将重点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对接,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详细的见解。他说,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相对恶劣,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要在5年过渡期内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张琦认为,一方面,需要以绿色农林业为基础,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脱贫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就业;通过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机制,改善生态环境,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增加农民增收途径。另一方面,要统筹使用各类技能培训资源,提高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与劳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则建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立智慧农业服务应用体系,推进智慧农业产业化运作和综合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相融合,打造多业态的新型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