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社区电商促农产品流通体系升级

——

2021-09-08 12:24:58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农产品的流通一头关系着小农户的口袋,一头与消费者的日常息息相关。近年来,农产品以销定产、消费者就近购买的社区电商蓬勃发展,通过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数字化变革,不仅大幅提升流通效率,而且倒逼生产标准化集约化,可以说既惠民也惠农。

这种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社区电商,对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有哪些积极意义?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有哪些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社区电商本身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者。

一头连着小农户,一头连着大市场

据统计,我国小农户数量约2.03亿,占各类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1%。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尹成杰认为,如何将小农户和大市场进行高效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对建设现代农业流通体系来说十分必要。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面临很多挑战,流通成本比较高,流通效率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高达25-30%。村里的农产品如何及时卖出去,城里的消费者怎样实惠又方便地购买农产品?

社区电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社区电商是一种线上线下互动的商业运作模式。它以一个个的社区划分服务范围,消费者根据购买需要,利用微信、支付宝、淘宝等互联网工具下单,第二天所购货物被准时送到所在社区内的夫妻小店。这其中,生鲜农产品占有很大比重。

社区电商不是简单地进行数字化交易,而是更多地探索大数据的利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为农产品生产环节融入更多科技支撑,进行标准化生产,建设数字化的产地仓储、县域物流的中心仓储、社区仓储,缩短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不断优化物流节点的布局,让产业链条上更多从业主体(比如夫妻小店、团长)参与进来,并将市场数据反馈给生产者,实现以消订购、以销优产。

社区电商一头下沉到乡村,另一头下沉到社区,把生产和销售深度融合起来,把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起来。它通过高效、透明、可控的订单服务模式和业态,使社区居民方便快捷地买到新鲜实惠的生鲜农产品。这种消费方式,改善了社区的商业结构,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令消费者实现了“以消订购”。

“社区电商通过数字化的生产、流通、销售,对搞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尹成杰说。

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甜糯小玉米,过去,虽然玉米品质很好,但由于销售渠道不畅通,时常烂在地里,或者用来烤酒、喂猪喂鸡。

农产品出村进城,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怎样才能从产得出到卖得出?解决好农产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尤为重要。

西双版纳仓地甜糯合作社理事长廖梦梦告诉记者,去年6月,合作社开始与阿里巴巴社区电商合作,发展订单农业,进行数字化种植。

“采收回来的玉米预包装加工之后,当天下午装车,第二天一早就能到阿里在昆明的产地仓,接着再发往全国,整体物流时间可以控制在3到4天。”廖梦梦说。通过市场反馈的数据,倒逼种植端,合作社推行了新的采收标准,实现了以销定产。

据了解,目前跟着廖梦梦一起种玉米的农户达110户,在种植的基地面积6000亩。今年,她将在阿里平台的销售目标提至5000万。

湖北武汉有一家名为“波波茶”的社区小店,原本只是一个销售烟酒副食的普通杂货铺,进货靠人工电话联系,货品周转也慢。如今,小店接入了阿里零售通的一站式进货平台,线上下单,阿里中心仓直配,居民第二天到店提货。

波波茶便利店加入社区电商以后,极大地丰富了货品种类,生鲜农产品的供应明显增多。由于配送链条短,这些瓜果蔬菜能够以更新鲜的品质、更实惠的价格卖给小区居民。

社区电商,如何才能行稳致远?

新冠肺炎疫情为社区电商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因势利导,才能立得住、行得远、做得大、促共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社区电商要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仓储和冷链设施,包括现在的社区夫妻店要尽可能地纳入进来。通过最先进的技术,提升效率,挖掘增量,共同发展。

尹成杰表示,社区电商如果想真正下沉到社区,下沉到乡村,不仅需要农业部门、商业部门的参与,还需要相关城市管理机构的共同发力,共同谋划,为社区电商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利条件。通过提高社区电商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科技含量,来解决当前农产品数量和农产品服务不对称的问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健楠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