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两学生因带牛奶入校被拒,只得蹲校外喝半箱”引发热议。学校回应称,这只是为了保障校园内的食品安全。
重视食品安全这一初衷确实毫无过错,然而,学生购买的正规厂商生产的密封鲜奶又会有怎样的食品问题?难道校内超市贩售的该品牌牛奶与众不同?就算抛开这一点不谈,难道让学生蹲在门口喝完所有牛奶,就是一件完全没有问题的事吗?难道仅仅隔了一步,蹲在门外的学生,就算是“校外人士”了吗?这样的校园治理,是否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校园又是孩子们聚集的场合,校园食品安全确实是一个应当严肃对待的问题,然而,在一些学校里,管理校外食品安全变成了简单粗暴的禁止校外食品入内——不问厂家,不问出处,只要是校外就禁止了事——这背后存在着许多原因,或许与食品安全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
学校作为人群高度密集的场合,消费潜力自然也不会弱,并且往往实行半封闭化管理,因此校园超市、食堂等商业机构往往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许多学校也会参与校园商业机构的红利分成,由此看来,能够满足学生一些需求的校外食品,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动了校园超市的奶酪,成为学校封禁校外食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对于“校园食品安全”应该由谁负责等问题,划分并不明确。学校周边食品是否应该被列入校园食品安全的管控范围?在校内食用校外食品引发问题应当由谁负责?一系列交叠在一起的灰色地带,让学生、家长维权难、维权乱,也让学校难以管理和控制,相比之下,一刀切,禁止所有校外食品进入,反而成了可行性最强的操作。
这种对于正规厂家出售的密封产品的粗暴拒绝,本质上还是一种学校拒绝负责、拒绝思考的懒政体现。作为培养人类灵魂的重要场合,校园相关治理可不可以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有思考一些?(崔秀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