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三、二、一,开始!”
一声令下,三台联合收割机同时开动马达,从起跑线“窜”了出去,田坎边的10多位村民一边呐喊助威,一边紧张地注视着其中一位年轻机手。
这是近日在重庆江津黄庄村举行的一场“竞速收割”比赛,被众人关注的小伙子叫胡源,今年29岁,他的任务是与旁边两位农机手较量,用最短的时间收割完一块长150米、宽12米的高粱地。
事实上,胡源挑战的这两位机手都大有来头,一位是当地村民公认的“老把式”聂灿棋,今年48岁的他拥有7年收割机驾驶经验,另一位与聂灿棋年龄相仿,是机收经验同样丰富的樊小良,他们两人常年搭档,赶着时令在全国许多省市承揽稻麦收割业务。
去年,聂、樊二人决定结束漂泊生活,回到家乡的江小白高粱产业园找一份稳定工作。从2015年开始,当地酒企江小白陆续在黄庄流转了6000亩土地用于酿酒高粱种植,将一片充斥着鸡窝地、巴掌地的丘陵地带,改造成了重庆市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高粱地。他们听家人说,许多村民都将土地流转给了江小白种高粱,还能在这个产业园打工拿工资。“离家近还能赚钱,这笔账划算哩!”聂灿棋对记者说。
面对这两个不速之客,胡源表面没说什么,心里却有一些抵触情绪。他是2018年来到江小白高粱产业园的,作为农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他全程参与了产业园土地宜机化整治、重庆首台高粱直接播种拖拉机改良等项目,但聂、樊的到来让他倍感压力。
胡源决定给他们一个“下马威”,约定在今年高粱收割时来一次“竞速收割”比赛,用实力说话。
其实,在驾驶收割机这个领域,胡源是个不折不扣的“菜鸟”,去年才通过考试拿到驾照。但是,他平时很喜欢研究这些“铁疙瘩”,经常通过论坛、抖音等渠道了解最新的农机信息。在他和同事的摸索下,还研发出了高粱产业园第一代直接播种机,大大提升了播种效率。“现代农业需要更专业、更年轻的农机手,比如我参加的那次农机驾驶资格考试,30岁以下的考生就有7、8个人。”胡源说。
在旁人看来,胡源的这个挑战有些不自量力,但胡源自己却很有信心。比赛前,胡源对自己如何取胜作了一番精心预演:久保田688Q收割机作业宽度2米,这意味着在宽12米的比赛场地里,拖拉机需要往返6次,而每一个折返点都是超越对手的机会。
“履带式收割机的最高速度只有6km/h,在直线时根本不可能拉开差距,但其转弯半径超过5.1米,可以通过精准操作抢占先机。”胡源说,“这种方法就像在汽车驾照考试时,如果找好角度就能轻松倒车入库一样。”
比赛现场,马达轰隆,三台拖拉机几乎同时进入第一个折返点。降速、右转、后退、前进……一气呵成,胡源将近3吨重的“大家伙”轻松掉了个头,在拨禾器的转动下,车头的高粱连皮带叶被吸进机器,经过脱粒后,车尾吐出一行切碎的高粱桔梗。
行程过半时,胡源驾驶的拖拉机已经领先聂灿棋两个身位,而且还在加速。田坎上,来看热闹的村民也越来越多,赞声连连。
“9分23秒!”经过几轮往返,胡源驾驶拖拉机率先撞线,成为第一台完成收割作业的机手。之后,聂灿棋、樊小良也依次完成收割。
“老辈子,我轻轻松松就能领先你们半分多钟,你们的技术也太过时了嘛!”胡源一边卸粮,一边得意洋洋地说。
“不忙下结论,等会我们才见分晓哟。” 聂灿棋淡淡地回了一句。按照比赛规则,这场“竞速收割”比赛不仅要比收割速度,还要对结果进行测产,在同样的重量下耗时最少者胜。
果不其然,在江津农技站工作人员全程见证下,胡源收割的高粱烘干后重量达到780斤/亩,樊小良的成绩是770斤/亩,而聂灿棋的最终成绩接近830斤/亩!
“丘陵地区宜机化整治后仍然有一定坡度,收割时需要根据地形条件不断微调机器割台高度、拨禾器转速,这样才能避免少掉粮;再比如,高粱园采用的是江小白酿酒专用高粱,这种高粱株型更矮、不易倒伏,但也不能一味追求收割机推进速度,以免收割太多茎秆影响脱籽效率……”见聂灿棋说得头头是道,胡源逐渐服了气。
“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呀!我得回去再磨练一下技术,来年再战!”胡源望着高粱地,微风吹过,眼前出现一片赤浪。
作者:王竣夫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