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35年浇灌山里娃的梦想——记青海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拉树岭教学点教师文丕福

——

2021-10-20 12:25:00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有这样一位乡村教师,三十五年如一日,执着而痴情地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束阳光,谱写了一曲淡定优雅的乡村教师之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并践行海东精神。

人们都说“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和赞美。文丕福老师却说:“我的职业和学生是太阳最灿烂的一束光辉,我用心血呵护守望。”这是文老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诠释。

1968年,文丕福出生在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槽子村,从小在山村长大的孩子更懂得山区孩子教育的重要性。1987年7月师范学校毕业后,为彻底改变童年苦涩的记忆,他追随心中的阳光,回到了家乡走上了三尺讲台,春去冬来,寒暑往返,一干就是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来,他一直为山区的教育事业默默无闻的付出,其中二十八年一直担任学校校长,无私奉献。教过的学生人数从最初的二十八人增加到现在的七百多人,其中五百多人考上大学。在三十五年的教育事业中,文丕福曾多次荣获海东市平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2021年荣获海东市平安区“优秀教师”。

这三十多年来,文老师有很多向区一级学校调动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舍不得这个岗位,更舍不得他的这群学生们。在处理家庭事务与工作的关系上,文老师尤为纠结,令人感叹。2006年,其父病重,在西宁住院三个多月,他只能利用周末去照顾、尽孝,期间的每周日下午,他每次都是在姊妹们抱怨声中、在父亲留恋的眼神中匆匆含泪返校,回到自己深爱的学生身边。

近年来,单亲、留守儿童问题是文老师最感头疼的事情,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每年定期为单亲、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和帮扶活动,使得多名单亲、留守儿童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做留守儿童的“小棉袄”,做学困生的“小拐杖”,做抗疫的“小广播”,努力成为学生心理疏导的“及时雨”,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些举动彰显出了一位教师扎根乡村的情怀。

在三十五年风雨路上,文老师用良知指引着自己前进的方向,用行动守望着心中的一束阳光。植根乡土呕心沥血育新人,三十多年来,文老师植根乡土,与自己的家乡学生相生相伴,互为见证。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文老师虽己年近花甲,临近退休,但他仍然不甘落后,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他的办公桌上,经常存放着几摞厚厚的崭新的书籍报刊,有新课程新理念的,还有师德建设和法制教育的,还有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杂志报刊,还存放着几摞学习笔记与教育心得和教学反思等。几年来,大兴教育科研之风,文老师也毫不示弱,加强学校管理,与师生和睦相处,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如今,文老师已面粘风尘,鬓染白装。这位普通的山村教师,用三十五年的时光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束阳光,用三十五年的汗水诠释了人民教师的丰富内涵,用三十五年的心血塑造了一位乡村师魂的光辉形象。一路走来,一路收获,通过不断努力,滋润着一代代大山孩子成长的梦想。

作者:马莹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