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作为素有“赣中粮仓”美誉的吉安市,始终坚持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充分体现了一个产粮大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努力抓好粮食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新时代对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市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赣中粮仓”的地位和作用,认真践行使命,大胆探索创新,強化聚粮措施,加快全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步伐,使粮食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笔者认为,结合我市实际,需要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聚焦用力:
一、紧抓粮食生产命根不放松,在稳保耕地上聚焦用力。粮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要素。保障粮食安全,首要的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本质上是要确保耕地数量和面积的稳定,只有耕地数量与面积先行得到保证,耕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才可能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我市有些县市区过去被农民称为“万石垅”的土壤质量和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粮田,被开发成了城镇中心、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休闲场所。另外,我市为典型的丘陵地带,山边田、望天田较多,部分地区还易遭受野生动物的破坏,造成不少田块被抛荒,影响了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性。有的地方即使用占补平衡的方法来补充耕地,也存在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到位、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的现象,忽略了粮食生产用水、耕作半径、坡度、光照等因素,被灌排设施不完善、地力条件不佳的土地置换,耕地质量出现下降趋势,制约了耕地占补后的粮食产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同时,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地膜和农药,严重破坏了土壤生态结构,导致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等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直接影响了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既要稳耕地数量,也要保耕地质量。一是坚持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实事求是划定基本农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城市、集镇、村庄建设用地周边及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的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原则上边远山区的耕地不应划成基本农田。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严禁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草、种花、种果、挖塘养殖及其它非粮开发等违规违法行为。对已毁坏种植条件的责令改正或治理,并处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倍数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已经种植或者挖塘养殖的基本农田,能恢复粮食生产的恢复粮食生产,确实不能恢复的,在核实整改工作中调出永久基本农田,并按要求补划,确保基本农田保粮压轴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坚持耕地不减少的原则,实行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做到占多少、补多少,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等“狸猫换太子”的把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无论是城镇乡村建设,还是经济发展等活动,绝不能随便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厉整治耕地占补不平衡、乱占耕地改变农地农用性质问题,对乱占耕地建房、未批先用、批少占多、批甲占乙等违规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执法,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查到底,决不姑息。通过加强执法督察力度,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为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大力提升耕地质量。高质量的耕地才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粮食。要聚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行绿色农业发展,严格执行化肥农药零增长,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土壤酸化治理等减肥增效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禁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毒性高、不易分解的农药品种,降低耕地的板结和污染,不断改善和提升耕地质量。
二、坚持从粮食生产源头抓起,在良种选用上聚焦用力。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是粮食安全的命脉。好种子才能多产粮产好粮。近年来,我市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提供了关键支撑,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我市粮食品种推广繁多,主推品种缺乏,仅带“粘”和“优”字类的品种就多达几十个品种,没有体现特色优势,品种的选育推广与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在影响粮食生产的众多因素中,品种占主导地位,抓好优质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对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加快良种研发培育。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要加强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保护和评估利用,对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做到应保尽保,确保资源不丧失。支持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粮食企业开展协作攻关,加强杂交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转基因技术、高效制种繁种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适应我市自然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抗逆、适机的新品种,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改善粮食产品品质。大力推进优质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的更新换代,实现良种全覆盖,充分发挥良种在粮食增产提质中的关键作用。二是加大良种示范推广力度。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种植引导,大力推广优质、适销品种,淘汰品质差、市场不适销的品种。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平台,创造性开展优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搭建良种良法与农民零距离直达平台,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科学管理,提高亩产,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好的效益。以加快杂交优质稻示范推广为重点,每年推广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和轻简栽培品种,通过土地流转、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带动广大小农户,开展土地集中连片种植,推动优质品种规模化生产。力争实现粮食主导品种推广面积在45%以上,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井冈软粘”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做到“优粮优产”全覆盖,为市场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三是加强“井冈山”牌稻米区域公用品牌良种繁育推广。要以“井冈山”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为契机,按照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的原则,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实行统一农资、统一原种、统一育秧、 统一机插、统一除杂、统一机收、统一烘干、统一加工,开展社会化服务,实行闭环式管理,确保种子质量。主动与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衔接,加快优质品种筛选和提纯复壮,全市筛选并大面积推广3-5个适销对路的优质主导品种,形成“井冈山”牌稻米主推品种体系,满足粮食生产和品牌建设的需要。实施订单良种奖励,对按合同订单交售水稻良种的种子生产者,根据实际种植面积给予适当奖励,确保良种繁育基地稳定发展,提高农民良种生产效益。加强品种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未审先推、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种粮利益。
三、提高粮食生产科学化水平,在创新推广上聚焦用力。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既要保护耕地,还要依靠科技,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尽管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比较高,但不少农民仍然存在“科技兴农”观念不強、科技知识水平不高、先进技术应用不会的现象,粮食生产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所以说,加强我市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应用仍然显得尤为迫切。一是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重点加快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农艺农机适用技术、地力保护提升技术等,推动高效农业技术落在田间,提高粮食生产的科学化水平。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推广力量,从人员配置、知识结构等方面不断完善基层科技服务功能,努力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指导、试验示范、广告宣传、搭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措施将现代农业科技迅速传送到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千家万户,全面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水平。二是加快技术集成创新推广。突出高质高效导向,因地制宜推进稻油轮作、粮经轮作、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晚稻早种等高效技术模式集成应用。聚焦粮食生产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瓶颈,加强联合协作攻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重点突破优质稻倒伏、直播稻除草、机插育秧环节简化优化等关键技术,为粮食生产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三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用现代农业机械武装粮食生产,突破机耕、机插、机抛、无人机撒药、山地适用小型机械等方面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大力支持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广“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通过发展智慧农业,让农民种粮从“靠经验”变为“靠数据”,用科学数据制定不同田块的种植方案,指导粮食生产各个环节,提高粮食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加快转变病虫防控方式,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等科学用药技术,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施药机械,不断提高病虫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覆盖率和农药利用率。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措施,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以绿肥种植、稻草还田为重点,加大有机肥使用量,减少化肥用量,不断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粮食丰产丰收。
四、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群,在人才兴粮上聚焦用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离不开人力支撑与智力保障,高水平现代农业人才是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是粮食种植的主体力量,人才兴粮实际上是要解决什么人来种地的问题。同样的种子和耕地,由于种地者素质不同,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和产品品质也差异巨大,保障粮食安全说到底,关键在人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不少乡村的青壮年农民大都外出务工,即使没有外出的也已经流向了城镇从事其他工作,留在乡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大,文化低,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粮食生产经营管理粗放,难以提高粮食产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在坚持农村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同时,须要积极加快培育构建新型的高素质粮食生产经营人才队伍。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我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既是农民身边实实在在的致富“领头羊”,也是一批实实在在的“田秀才”、“土专家”、“企业家”。他们在调优粮食生产结构、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方面,社会的认可度高,直接影响农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显示出了较强的生命力。但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个突出难题就是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大多数是回乡创业、就近创业的本地人,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适应市场化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他们最大的一个愿望是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管理者的培训教育力度,提升整体素质,强化人才支撑。全市上下要顺应这种期盼,坚持长期、定期的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开展农业通识、生产技术、电子商务、经营管理、产品营销、政策法规等课程培训,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素质。鼓励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依托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农技推广示范基地、科技人员工作站等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提供科技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产业发展扶持、帮扶带动奖励、金融保险支持、社会保障兜底等多种措施,为培育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引领、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种粮增收致富。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职业农民,就要使种粮者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原来意义的农民。他们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将先进的理念带到田间地头,是引领农户发展的“领头雁”。要通过广辟渠道、搭建平台、政策激励、引育结合,鼓励更多有志青年留在农村,支持年轻干部、科技人才、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构建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群。注重引导那些居住在城市,但户口又在农村的新生代回乡务农。这些新生代既有农村的传统根基,又有城市的现代生活习惯,他们回乡种田将会给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以加快改变粮食种植的落后现状,推动粮食生产向新的高度发展。三是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参与、适度竞争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课堂培训、线上培训、田间培训、基地实训等多种方式,培养打造一支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鼓励支持更多的返乡中青年农民、大中专毕业生主动参与到培训之中,弥补粮食生产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劳动力素质。同时,根据当地粮食生产的需求,通过提供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方式,委托高等院校培养一批粮食生产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才,与这些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让他们毕业后回家乡服务粮食生产,使他们真正成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五、加快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在优质高效上聚焦用力。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市农户经营规模总体偏小,小规模农户占主体。传统的一家一户小面积分散种植模式,容易造成粮食品种“多、乱、杂”,不利于粮食优质品种集中推广和连片种植,也不利于粮食企业统一收购加工销售,不能形成粮食优质产品产业链,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优质粮食规模化生产,既有利于形成同质化的专用产品,也有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粮食生产之所以优势不很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种植品种多而杂,结构不合理,缺乏权威主流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像我市种植多年的“软粘”、“黄花粘”等优质大米品种在食味品质等方面与东北大米或进口大米相比也毫不逊色,由于种植规模小,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和数量上的优势,难以滿足市场的需求而被边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规模化生产,就没有粮食产业的现代化。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土地流转,以整村、整乡、整县为单元,开展土地集中连片种植,推动优质粮食规模化生产。一是加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好粮要有好的基地。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统一标准、优化结构、强化服务的原则,选择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的田块,大力建设集中连片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每个县(市、区)建设3―5个以上优质粮食生产示范乡镇,每个示范乡镇建设1个以上万亩连片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先建后补、边建边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有积极性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投资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同时把高产绿色增效创建项目、稻田综合种养项目与品牌创建实行有机挂钩对接,提高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综合效益。二是积极鼓励“公司+基地”多元化参与。通过“公司+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和“二次结算”、“二次分配”等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领办优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推进优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有机融合,延长产业链,促进粮食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实现优质优价、粮农增收、企业增效。三是大力发展优质粮食“订单生产”。引导优质粮食购销企业和优质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优质粮食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优质粮食订单生产的积极性,扩大订单覆盖率,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订单生产,不断带动种粮农民从小而全、小而弱、小而散向优而专、专而联、联而强转变,推动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优质粮食产业集群,提升粮食规模种植效益。
六、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量配置,在强化服务上聚焦用力。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进城,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没有能耐承担繁重的农事劳动。加上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又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部分土地撂荒,特别是“季节性抛荒”普遍存在。“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既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有效办法,又是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的有力措施。我市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引导、推动、扶持、服务的思路,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完善鼓励支持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生产形式多样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创造条件,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量配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耕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土地流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先决条件,没有土地流转就谈不上粮食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近年来,我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效地进了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但在推进耕地流转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粮食生产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不断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土地承包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以及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地,依法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保障承包农户土地流转的合法收益。搭建农村产权流转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信息交流机制,发展土地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为土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委托代理等服务。建立土地流转费用指导价机制,健全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维护土流转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流转有序健康发展,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胆租地种粮,放心加大投入,扩大再生产,稳步增加收入。二是积极创新发展专业化服务模式。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模式,着力发展“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各主体紧密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鼓励服务主体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从小农户需求最迫切、粮食生产最关键的环节出发,推进集中育秧、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小农户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组织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其他新型主体大力开展专业化服务,实现周边散户在不流转耕地条件下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面,引导和支持机械生产优势龙头企业建立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小农户需要提供全程、套餐式或点菜式的专业化服务。鼓励支持粮食承储企业优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粮农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经营效益。三是强化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扶持政策。按照装备先进、实用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性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提升现有基础较好、运作较规范、发展潜力较大、服务能力较强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对购置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大中型农机具和兴建育秧厂、烘干房、仓库、科技智慧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财政补贴,并在用地、用电、税收、信贷、资金等方面提供更优惠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健全专业化服务监督管理机制。政府应本着“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方针,鼓励相关部门、服务主体、行业协会等以县为基础,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过程指导和服务效果评估。完善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对服务过程和行为进行监督指导,规范服务行为、收费标准,满足小农户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小农户和大生产有机衔接,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
作 者:系江西省吉安市粮经学会会长 贺 爱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