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农评部:从进博会窥见中国农食品牌的未来

2021-11-11 14:18:08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10日闭幕。按一年计,第四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

此届进博会,适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二十周年。20年前,中国1天进出口货物115.6亿元,现在只要3个多小时;20年前,中国1小时消费4.8亿元,现在只要6分多钟;20年前,中国1分钟创造GDP0.21亿元,现在只要7秒钟……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迎八方宾朋,览全球万物。中国经济韧性十足,中国机遇不容错失,这已成为各家展商的共识。

1

制图:新华网思客

具体来看,本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共有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到36.6万平米,再创历史新高,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开辟了新品发布平台区域,集中发布62项来自不同展区的中国首秀、亚洲首秀乃至全球首秀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其中,约一半的产品是全球首发,约40件是亚洲和中国首发。

2

3

每年的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都是最“香”的展区。今年,不少农食品牌的首发更是吸引了诸多关注。都乐集中展示比利时红啤梨、养慕鸡尾酒番茄、香水椰青、黄金菠萝、玉秋香梨等一系列新品,麦德龙中国带来日本瀛七星大米,保乐力加中国首发来自新西兰历史悠久酒庄之一的虔途酒庄高端葡萄酒,恒天然进行富含更高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的草饲鲜牛乳的亚洲首发,新西兰顶级芝士卡蓓蒂特制干酪及美兰原制芝士等也是首次登场。

农参(ID:ppnyck)发现,首发新品中不少产品是专为中国市场定制化生产的。正如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中国公共事务总裁曾锡文所言,“通过进博会,我们把更多全球高质量品牌及产品带进中国,满足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的需求。在这里,不仅展品变商品、商品变爆品,还让引进的进口品牌进行本地化生产、打造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可见,参展商看中的不仅是进博会的“聚光灯”效应,获取更多关注,这里加速新品落地的“助推力”更是坚定了他们打开中国市场的信心。

中国新一代中产家庭初具规模,“品质”和“个性”已成为全新的消费关键词。这群消费者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他们在意性价比和体验感,全球化采购和差异化选品的能力,给了越来越多国外大牌底气去满足中国新一代中产家庭的消费需求。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再次聚焦消费,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消费新趋势”。值得关注的是,进博同款早就不是大城市的专利,展品下沉正成为不少进博会展商提高销量的秘诀。甚至有“进博同款”产品的月销量比进博会前猛增30多倍,近80%的消费者来自中小城市。下沉市场的潜力可见一斑。

农参(ID:ppnyck)认为,品牌发展与社会生态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是协同进化的过程。民以食为天。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市场,蕴藏着任何人都不能错过的消费升级潜力。消费升级需要的,是不断优化的高质量品牌产品和服务。

进博会是平台,也是窗口。全球企业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机会,而中国本土企业也应该从这里迈向更开放、更国际化。

从消费视角看,农参(ID:ppnyck)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应该深入思考为什么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品牌有着如此旺盛的需求,要从多种首发、首展新品中捕捉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和“盲点”,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寻找中国品牌的中国机会,以“新供给”创造和激发“新需求”。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杨俊表示,在进口上,我们应该是从买啥啥贵,往买啥啥便宜去发展,在出口方向上,从卖啥啥便宜往卖啥啥贵去发展。在农参(ID:ppnyck)看来,卖啥啥贵,要做到四级跳,即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到卖商品,再到卖品牌。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中国企业看到更多的国外机会,但更重要的,是挖掘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

一位国内参展企业打趣道:“前几届来进博会,我们比谁的展台面积大,当我们的面积赶上了一流跨国公司后,我们更要去想想,最应该追赶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向内,还要向外。”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秉承“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走出中国品牌的“绿色实践”,持续跑出对外开放的中国“加速度”。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