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湟源县波航乡甘沟村当归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进行除草。
自2013年以来,在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农区,多了一批拿到中职学历的农民身影,他们多数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村新能人”。
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发展农业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是加快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副处长马倩介绍,农牧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青海省高度重视农牧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农牧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落地。
建机制,让乡村人才育得出、用得好
眼下正是采挖当归的时节,青海省湟源县波航乡甘沟村当归种植基地人头攒动,农民们把采挖出来的当归整齐装袋、码放。
“今年的当归价格不错,一公斤能卖到13元左右,目前种了近300亩,育苗60亩,刚采挖的40吨已经有买家收购了。”湟源绿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永红说道,当归能有今天的好收成,离不开不断成熟的育苗技术,更离不开中职教育和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
韩永红告诉记者,2015年,合作社流转了波航乡浪湾村、南岔村、甘沟村的2000亩土地,种植青稞、饲草、蚕豆、当归,刚开始由于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加之经验不足,合作社难见成效,2018年,听说县里有中职教育培训班时,她第一个报名参加,今年7月份刚刚拿到中职学历证书。
“以前搞农业就是传统型、粗放型,现代农业需要有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没有文化知识还真不行。”通过三年的学习,韩永红学到了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轮作倒茬以及品牌建设等实用技术,越来越多的种植专业知识,为她在壮大合作社发展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乡村人才振兴,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保障。自2013年以来,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遴选在45周岁以下、爱农业的青壮年开展学历教育,对选定的中专生开展为期三年的非全日制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分、农学交替的办学机制。制定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四个统一”的教学方式。推行通过培训教育取得中等教育学历证书和技能鉴定证“两证”培训目标。
马倩告诉记者,自从实施中职教育以来,青海省农广校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计招生5163人,毕业4564人,在校生599人,自开展农业学历教育培训以来,有效提高了全省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全省开展农业中等学历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供了智力支撑。
重特色,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
以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种植户和养殖户为重点培训对象,青海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情况,开展农业中职学历教育,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在这支综合型人才队伍里,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希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峻是一位典型代表。
“2014年参加中职教育培训,学习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2017年取得毕业证书,近年来,公司靠蔬菜种植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李峻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发展至入股股东及联合合作社25名(家),入股社员149人,为25家入股股东分红共计760万元,为149名入股社员分红共计1240万元。
成长起来的李峻成为西宁市科技特派员,先后10多次被农业农村部门派往各州县实地讲课,连续3年被湟中区农业农村局聘为包片技术员。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成员年均收入增加到3.2万元以上,合作社也已形成完善的产、供、销体系。
“根据我省各地区农牧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要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增设新专业,满足我省广大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青海省农广校校长魏学庆介绍:“中专生教材除了中央农广校面向全国统一编制的以外,我们还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自编教材,满足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多样化区域要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特色、增设专业,贴近实际、自编教材,满足全省农业农村实际生产及产业发展的需求。青海省之前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农产品营销与储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5个符合青海产业发展的专业,今年又新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另外,该省针对学习农业专业技术知识的学员开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针对创业期的学员,开展创业期所需的金融、创业政策等相关课程;针对产业发展期的学员,开展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按需培训逐步形成了“要我培训”变“我要培训”的新理念,有力保障了学历教育工作健康推进。
建基地,让农民学技术、懂管理
“现场教学让农民学得会、用得着、真管用。”大通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保吉栋说。作为大通县农民培训的实训基地之一,合作社种植基地上经常会有大通县农广校老师和学员的身影,这里已经成了农民学习新技能的“田间课堂”。
2013年,保吉栋参加了大通县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成了全县最早一批拿到中职教育学历证书的农民。参加培训后,保吉栋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还主动指导其他村民学技术、用技术,依靠科技生产增收致富。
如今,合作社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从起初的200多亩发展到今天的3000多亩,在他的带领下,当地村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山区农民种植的马铃薯走出家门,走向广阔市场,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这张证书是国家承认的中专学历,可以说,农民中职教育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敞开了学历大门。”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经济师晁元珍介绍,中职学历培训根据当地农牧业产业现状,充分掌握学员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生产经营状况、参训需求等各方面信息,立足培训目标,围绕主导产业,科学设置培训计划。
近年来,青海省农广校形成了“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与相关现代设施农业企业联合,建立教学实训基地,让学员在农业企业学习基础农牧业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农业企业的创业历程、管理模式、销售方式等更深层次的知识,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
据了解,中职教育学制一共3年,前2年对农民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教学,后1年指导农民进行转岗学习,实践学习环节分为自学、媒体教学,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面授辅导、实训基地观摩实践等。
“规范的教学模式保证学员学习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实用性。”魏学庆告诉记者,每门课程,安排任课老师面授,解答学员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实践过程中,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田间实训,拓宽学员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每个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