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夜猫子”糖尿病高发 夜宵是祸首

——

2021-12-29 14:18:13

众所周知,熬夜危害身体健康,但是事实上,长期吃夜宵对人体危害更大。

在2018年BMJ发表的一项以美国女护士为样本,历时24年的大型研究显示,在14万名每月至少经历三次夜班的护士中,有10915人最终罹患II型糖尿病,每多经历5年这样的夜班生活,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31%。

当时科学家仅仅观察到了现象,并不清楚为什么熬夜引起糖尿病风险增加背后的原因。而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人体临床研究则证明:熬夜并不是“夜猫子们”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夜宵才是罪魁祸首。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在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时钟”,即生物钟,各种组织器官的活动以及各种生理过程都在生物钟的协调下进行,其中就包括血糖代谢。

人体内生物钟所适应的节律就是日间进食、夜间休息,因此吃夜宵打乱了生物钟的安排,使得血糖代谢紊乱,长此以往就容易患糖尿病,而如果按照正常的饮食节律,即便熬夜也能够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这项研究一共招募了19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尽管实验人数少,但这是一项严格且高度受控的实验室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夜间进食组和日间进食组,两组人在夜间都保持清醒状态(模拟夜班状态),不同的是,夜间进食组在23点至第二天7点间会进食(吃夜宵),而日间进食组在夜间不进食,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开始一天的饮食。

因为要严格控制除了进食时间之外的其他条件,所以为了和夜间进食组一日四餐相匹配,日间进食组在白天也吃了四顿,每隔4小时进食一次。由于日间进食组饮食安排在白天,正好是在下夜班补眠的时间,为此,参与者不得不在睡眠期间被摇醒:“该吃饭了!”

为了保证两组实验条件一致,夜间进食组尽管白天不用吃四顿,但是也被要求在日间组吃饭的时候保持清醒。

实验结果显示,同样是在“上夜班”,吃夜宵的人血糖波动曲线和生物钟调控下的血糖波动曲线相反,而晚上不吃夜宵的人,血糖波动曲线则和正常生物钟血糖波动曲线相一致。

吃夜宵还使参与者平均血糖升高了6.4%,而不吃夜宵的人则没有发生。不仅如此,和日间进食组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分泌相比,吃夜宵的人在早餐后3小时的血糖水平升高了19.4%,同时,餐后早期胰岛素水平降低了52.9%,提示吃夜宵会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不能及时分泌足量胰岛素调控体内血糖水平,糖耐量降低。

不过,不论是夜间进食组还是日间进食组,早餐后晚期胰岛素水平与生物钟调控下的胰岛素水平相差不大,说明在实验过程中,胰岛素敏感性未受损。

最后,研究者还发现,进食节律和正常生物钟越不同步,葡萄糖耐量损伤越严重。如完全日夜颠倒的人,睡到晚上7点才起,吃第一顿饭,晚上11点吃一顿,凌晨4、5点再吃一点零食,他们血糖调控受损程度比那些熬到2、3点,夜间只吃一顿夜宵的人更严重。

这项研究证明了饮食节律与生物钟不同步才是上夜班的人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吃夜宵导致血糖代谢紊乱、β细胞功能受损、糖耐量下降。

总而言之,为了身体健康,人们应该尽量少熬夜、拒绝夜宵。(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