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一“怪”,一年四季花不败。
凭借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彩云之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花卉生产商的逐梦之地。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云南花卉产业实现了从小步慢跑到快速崛起的转变,实现了传统生产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真正做到了一朵“云花”争艳全球。
2021年,云南鲜切花产量预计超过160亿枝,综合产值预计突破900亿元,销售覆盖全国并出口至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全面构建,云南花卉产业坚持立足国内大循环主体,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正在开启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新春佳节将至,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让这样的加速度在云岭大地上愈发明显。在斗南花市里,各色年宵花争奇斗艳,供消费者挑选;在位于昆明市嵩明县的海盛园艺花卉基地,一株株六出花、康乃馨、郁金香含苞待放,再过几天它们将会被出口到欧洲、日本;在位于昆明市富民县的丰岛花卉基地,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包装好的鲜切菊花装车,目的地是上海;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采购商们看准时机,果断按下手中按键,成交后的鲜切花将被发往全国各地……
鲜切花产业发展的每一小步,都是“云花”走向世界、开创未来的一大步。
不论是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已成为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在全球位列第二的巨大成就,还是云南花卉出口快速增长,保持全国第一的傲人成绩,在进步的背后,更应该冷静思考产业发展短板所在,看准未来的市场与方向。
正是如此,在新发展格局下,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在加速度的道路上才能找准跑的发力点,才能跑出高质量,跑出竞争力,跑出成效,最终跑赢对手。
从种苗依靠进口到自主研发创新
在红河州开远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处智能温室里,色彩艳丽的非洲菊竞相绽放,工人们穿梭在鲜花丛中,忙碌着自己的“幸福事业”。一旁的曹喜民也很愉悦,可愉悦中却夹杂着不少忧虑。他忧虑的不是销路、也不是市场,而是非洲菊的种源。他对记者说:“没有核心资源,你永远只能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永远赶不上国外。”
曹喜民是红河创森农业的负责人。这几年种植非洲菊的经历,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粒种子和一株种苗的重要性。他说:“公司种植的非洲菊种苗全部从一家荷兰公司进口。不瞒你说,除了不菲的物流成本,我们每出售一支鲜切花都要给荷兰公司交纳相应的专利费。”
2001年,国家出台了用于科研和种植的进口花卉种苗、种球和种籽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支持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相关数据显示,该政策执行20年来,累计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超7亿元。“十四五”期间,这一政策将继续执行。
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优势叠加效应之下,“云花”产业更应该加快突破瓶颈,补齐种业短板,加强自主研发创新,逐步降低对种子、种苗的进口依赖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云南花卉新品种研发、培育的能力不断增强。到2021年,云南获得授权的自主培育新品种已达到555个,引进新品种超过800个,自主培育和引进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月季、菊花、绣球新品种受到市场青睐,部分已在欧盟注册、推广,实现了花卉新品种由输入向输出的历史性突破。
昆明虹之华园艺每年可生产菊花种苗2亿株,一半供应日本市场,另一半则进入国内市场;英茂康乃馨种苗占据日本15%的市场份额,也是国内最大的康乃馨种苗供应商;开远市“云花”创新中心培育的36个玫瑰新品种国内独一无二,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云南丰岛花卉已自主研发21个花卉新品种,正逐步开展商业化推广……
谁拥有种质资源,谁就能掌握未来。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2020年9月2日,南京农业大学陈发棣专家工作站在开远市挂牌。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说:“云南花卉产业在全国花卉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在种业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云南要重视优质花卉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研究,强化特色花卉、乡土花卉资源的利用,运用先进的育种技术,提升育种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制高地。”
从瞄准国际市场到跟紧国内变化
去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20年度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报告》,其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花卉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额为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3.29%,其中鲜切花出口额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61%。而且,鲜切花进口额经过自2014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后,在201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20年降至2.3亿美元。
在这“一升一降”之中,云南花卉产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云南2020年146.6亿枝鲜切花的产量看,实现全球人均两枝花。云南花卉出口额全国第一,其中鲜切花出口额占全国的82.8%。
近几年,云南花卉企业纷纷瞄准国际市场,坚持以优质产品取胜,尤其是对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花卉出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20年对泰国出口增幅达到 43.6%,金额为1271万美元;对缅甸出口增幅达86.7%,金额为1055万美元;对越南出口增长了10倍,金额为1227万美元,出口额占到云南全年出口额的37.2%。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处副处长张昉表示,云南乃至全国花卉进出口贸易的变化,除了受新冠疫情影响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在于这花卉企业生产的鲜切花进口替代性在增强,云南鲜切花的表现最为突出;二是在于国内花卉消费群体、消费理念、消费市场的悄然改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改善,我国花卉消费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花卉逐步从轻奢品转变为生活品,花卉消费习惯从低频转变到高频,消费场景从特定化转向日常化,消费群体区域由中心城市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富裕地区的农村拓展,花卉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此外,花卉新零售迅速兴起,伴随的团购、社区购、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多种新型销售模式,也进一步激发了花卉消费需求。
市场与需求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抉择与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昆明海盛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Tim Scalongne说:“在欧美国家,鲜花都是在超市里售卖的,属于日常消费,每年人均消费大概是中国的10倍,但这恰恰说明中国市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这两年,海盛开始将许多原本只出口的中高端花卉,比如六出花、郁金香等转向国内市场,借助新零售平台直接到达用户手中。”
而对云南丰岛花卉而言,这一转变更明显。2007年至2009年,丰岛花卉生产的花卉产品的90%用于出口,而如今出口占比已经将至10%,市场重心已完全转移到了国内。
从吆喝称斤卖花到提速品牌打造
与有着数百年花卉产业发展历史的荷兰相比,云南花卉产业才历经40载。这40年间,“云花”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卖不出去到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好花难卖到年交易量突破百亿枝,从卖不起价格到交易额向千亿元挺进,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中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亚洲花卉价格的“晴雨表”,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品牌。
在一些老昆明人的记忆中,当时的市场上的鲜花都是吆喝称斤卖的。在那个信息、技术、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里,谁也不曾想过,云南的鲜花还会以拍卖形式走进市场,按枝来计算价格;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爱花之人会更看重云南鲜花的品牌。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才是制胜法宝。
在花卉行业多年的昆明市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良,对于品牌的重要性深有感触。他说:“多年来,合作社坚持以品质第一。因为守好了品质,就是做好了品牌。现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甚至是国际客商,只要看到‘张良’花卉,一定是放心采购的。”
小到一个合作社,大到一家花卉企业,抑或是整个花卉产业,品牌都是重要的力量之一。
2018年起,云南省委、省政府出手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连续4年高规格组织云南省“10大名品”评选表彰,省“绿色食品牌”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以通过借力新媒体平台,举办“四季云南”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多渠道全方位展现名品企业的风采,加速提升品牌影响力。几年间,“云花”品牌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
据了解,到2021年,全省共有15家花卉企业及产品获得了“10大名花”称号。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信息处杨卫平表示:“近年来,‘10大名花’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认定产品和主体得到了强有力的公信背书,有效提升了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切实增加了云南花卉产品品牌价值和议价能力,带动产销量得到大幅提升。”
布局未来,“云花”品牌必大有可为。
云南锦苑花卉总经理、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曹荣根认为:“云南鲜花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好,在国内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但这样的品牌影响力是阶段性的,还局限在业内。想要真正做大做强‘云花’品牌,必须要走出去,走到更大的市场中。”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赵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