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日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涵养人才发展的“沃土”,培育人才队伍的“森林”,才能绘就“沃野千里、仓家殷富”美丽乡村景象。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审计厅副厅长、民进山西省委会副主委焦斌龙一直关注三农问题。近年来,从留住乡愁到脱贫攻坚,从关爱“空巢老人”到城乡协调,他都提交了高质量提案。“《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人才要素融合发展的提案》是民进中央提交本次会议的重点提案,也是我多年关注的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焦斌龙说,“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效改变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其中,核心是人才要素的流动。”在多次基层调研中,焦斌龙发现,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由于有产业企业吸引,形成了相对的人口集聚,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相邻地区人员在此就业,城市人才在此经商,城乡人才的融合较好。民进中央的这份提案也是基于此提出的。
“人”是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方面密切联动、深度融合的最佳因素。然而,焦斌龙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城乡人才要素融合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并未直接带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显著改善,‘从乡到城’的流动过度与‘从城到乡’的流动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人口规模长期萎缩。”农村优质劳动力的缺失使得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保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矛盾突出。他认为,当前阻碍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突出短板。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各类人才返乡留乡的积极性;二是农村产业发展对城市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低。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于农村“一产”,从而导致城市二三产业的潜在报酬较高,吸引力相对更大。与此同时,乡村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乡村对于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有效的要素流动;三是人才返乡下乡创业支持不够,企业开办、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创业隐性成本较高,增加了人才返乡下乡创业的难度。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为“田秀才”“土专家”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此,焦斌龙建议,要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引入并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培育规模化的领军企业,实现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的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基础设施设备质量,同时为农村生活性服务业输送专业技能高、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从业人员。还要加大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支持力度。既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资源支持力度,着力降低企业开办、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创业隐性成本负担,优化返乡下乡人员的创业环境。又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才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同时搭建产学研政一体化的协作体系并与乡村地区开展联动,解答返乡下乡创业困惑,解决创业的后顾之忧。此外,还要大力提升农村创业榜样的示范效应,对创业能力强、带动效果好的典型予以褒扬激励,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无论是农业强、农村美还是农民富,“都离不开‘人’,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就能激发干劲、汇聚智慧、凝聚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焦斌龙说。
作者:李香钻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