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是产业振兴的基础与底线,但是一旦粮食供应和高价值的农业产业链因为遭受各种灾害或市场风险而出现较大损失,不仅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承受,消费者也难以接受供应不足带来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做好应对预案,未雨绸缪。
要树立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综合风险管理理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将健全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作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基础,宁肯“十防九空”,也要强化农业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布局和前瞻性预案,把农业风险管理作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通盘考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风险管理的成效,以及好经验、好典型,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社会各界都能关心和支持农业风险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应根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切实夯实应对各类风险的基础。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切实抓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县区有农业保险服务中心、乡镇有农业保险服务站、村组有农业保险服务点的三级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网络在保险政策宣传、承保信息采集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气象监测站点和人工增雨防雹设施的建设,提高气象站点的数据监测质量和水平,提高增雨防雹的能力。
要提高农业保险的各项服务质量。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调整和完善森林、草原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加快农业保险向农业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农机库棚、仓储冷库等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纳入保险范围;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探索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农业保险综合产品体系,创新开展农村环境污染责任险、农产品质量险、农民短期意外伤害险等险种,积极发展适应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并尽快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再保险的引导作用,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分保比例,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保费的财政补贴资金的惠农效率,降低经营主体对直保业务的逐利预期。
科技是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善于运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农产品期货、农业再保险、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开发保险与衍生品市场组合的多元化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强化逆周期保障,提高对重大挑战的判断力;要加大农业保险科技赋能力度,建立投保、勘损、理赔等综合服务信息化系统,提高农业保险出险赔偿能力,鼓励农业保险机构简化交易环节、优化服务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优化或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形态、组织构架、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鼓励农业保险机构与农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开展联合,促进生产技术、防灾技术、保险手段的结合;优化农业领域科技布局,组织科技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培养打造一批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联盟。
要加强农业风险管理的人才培养、业务培训工作。加强学科建设,支持大中专院校增设农业风险管理、农业保险专业,培养农业风险管理、农业保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继续教育,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从事农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的风险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利用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分散和转移风险的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农业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引导保险机构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产业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或依托媒体平台等,提高农民群众对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各项风险管理手段的认识,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和预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