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2021年法院受理192675件一审人格权纠纷案件最高法颁布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

——

2022-04-12 09:25:00

4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9起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指导全国法院正确适用民法典人格权法律制度,树立行为规则,明确裁判规则。

人格权是人权在民事法律中的具体化,民法典将人格权法律制度独立成编,彰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基本原则。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人格权纠纷案件192675件,同比增长19.2%,其中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精神性人格权纠纷同比均有增长,反映出人民群众维护人权的司法需求不断增强、人民法院人权司法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

此次发布的9起案例,均为民法典颁布后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已判决生效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典型示范意义的案件。其中,未成年人姓名变更维权案聚焦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明确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应遵循自愿和有利成长原则;养女墓碑刻名维权案,明确养女在过世养父母墓碑上的刻名权益受法律保护;网络竞价排名侵害名称权案,明确用竞争对手名称设置搜索关键词进行商业推广构成侵害名称权;“AI陪伴”软件侵害人格权案,明确人工智能软件擅自使用自然人形象创设虚拟人物构成侵权;知名艺人甲某肖像权、姓名权纠纷案,明确具有明显可识别性的肖像剪影属于肖像权的保护范畴;债务人诉金融机构名誉侵权案,明确金融机构长期怠于核查更正债务人信用记录可构成名誉侵权;物业公司诉业主名誉侵权案,明确未超出必要限度的负面评价不构成名誉侵权;人脸识别装置侵害邻居隐私案,明确近距离安装可视门铃可构成侵害邻里隐私权;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明确大规模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侵害人格权和社会公共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未成年人姓名变更维权案聚焦近年社会关注热点议题,系适用民法典保护未成年人合法姓名变更权的典型案例。实务中,因夫妻离异后一方变更未成年人姓名而频频引发纠纷。本案中,原告作为年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已能理解姓名的文字含义及人格象征意义,结合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赛事的获奖经历以及自身真实意愿,审理法院坚持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将民法典人格权编最新规定与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机结合,充分听取具有一定判断能力和合理认知的未成年人的意愿,尊重公民姓名选择的自主权,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利益,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养女墓碑刻名维权案聚焦养女在过世养父母墓碑上的刻名权益。养子女在过世养父母墓碑上刻名的权益关涉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符合孝道传统和公序良俗,本案将此种人格权益纳入一般人格权予以保护,回应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型人格权益保护需求,对类似案件处理具有参考价值。

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则是民法典实施后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本案准确把握民法典维护个人信息权益的立法精神,聚焦维护不特定社会主体的个人信息安全,明确大规模侵害个人信息行为构成对公共信息安全领域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彰显司法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决心和力度。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秀萍

热点排行 Top